频频出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近期稍微“熄火”,但遭受损失的投资者们,怒气依旧难平。据媒体报道,近日一些“上当受骗”的投资者,将矛头对准当初为那些问题互联网金融公司“站台”的经济学家,包括著名的郎咸平、宋鸿兵等,而其中与e租宝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经济学家杨晨,更是被依法批捕。
业内透露,邀请这些经济学家“站台”费用不菲,如郎咸平的出场费高达每场30万元。事情应当说做得很“漂亮”,问题公司出钱办一场讲座/论坛,经济学家到场“讲课”,至少从表面上看合法合规,也没什么不正当的利益联系(杨晨那种另当别论)。举个例子,已经是名人、红人的郎咸平,对接财经类代言很当心,但讲讲课?似乎没什么太大问题。
但随着泛亚、快鹿等公司出事,曾为其站台的郎咸平、宋鸿兵遭到“围攻”。应该说,作为名人和经济学家,他们的声誉已经受到损害,随之而来的经济利益损失也可想而知。有些人觉得,经济学家与问题公司之间是你买我卖,尽管道德上应该谴责,但法律上,如果只是“站台”“讲课”,经济学家并无太多责任。何况,他们已经受到应有的惩罚。
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经济学家作为专业人士,与普通的明星代言、走穴并不相同。尽管也可以说为汽车、美容品代言的明星附有连带责任,但恐怕没有人会认为明星真的对汽车性能和美容品成分有专业认识。经济学家不卖脸,也不卖歌喉演技,赖以成名的,是其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准确的专业判断。换句话说,许多人之所以来听郎咸平讲课,是认为他在经济方面具备专业性甚至权威性,他的话、他的判断,是“可信”的。
能够与经济学家类比的,其实是那些常常在“保健讲堂”“医学讲座”上露脸的医生们——大家都是在用其专业性为商业机构背书。可说句不好听的,医生一旦出事,以现有机制来看,可能受到惩罚的形式和力度,都远大于经济学家。“经济学家”并无硬性准入门槛,也未必需要职业执照,无论事前事后,都很难监管。就算“站台”的公司出事,沉寂一段时间,重出江湖,又是一条好汉。遭受损失的投资者自然咬牙切齿,其他人呢?
虽说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但某种程度上利用自己的知名度、信誉度为问题公司“站台”的经济学家们,是否也应该承担至少是与其巨额的站台收入相匹配的责任?从自律角度来说,“站台”前是否应对公司进行必要的调查?“站台”后是否该保持警惕和监督?更有效的办法应当是他律,相关的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在惩处问题公司的时候,应当制度化地给予“站台”经济学家一定的处罚;警告、经济处罚都可以,或者更有效的,是“打七寸”式的禁止其在商业化场合亮相。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愈是德高望重、出类拔萃的经济学家,就愈少卷入到类似的事件中。相反,媒体和机构的昌盛,倒是养活了一批学艺未必很精,嘴皮子却很利索,特别是十分“敢说”的“媒体经济学家”“机构经济学家”,“站台”的高危区,也就是在这批人中间。这一次倒台的问题公司,恰恰让这些人露出了狐狸尾巴。不得不说一句,在监管机制尚不齐全的现在,投资者们还是多长个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