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年轻的父母因忙于工作或充电进修,没有时间照看孩子,尤其是0-3岁的幼儿,于是转交给“四老”照管。隔代教养成为较普遍的、不可忽视的教养形式。对于儿童的成长发展来讲,隔代教养好不好呢?
育儿新风向 孩子姥姥带
青青现在已经是高中生了,出生后从医院直接就抱到姥姥家,是姥姥姥爷一把屎一把尿帮着带大的。姥姥是一名教师,当年退休后被一所私立学校返聘发挥余热,为了全身心地照看孩子,让女儿女婿安心工作,毅然辞掉了工作,每天在家里专门负责教育外孙女,从教说话、看图识字到学唱儿歌,从学习穿衣、训练吃饭到跑跳游戏,都是耐心精心地培养,而姥爷则负责采购日常用品等“外勤”工作,两位老人配合默契,把青青培养成一个懂礼貌、爱学习、聪明活泼的小女孩。孩子一天天长大进幼儿园了,每天接送,风雨兼程,从未迟到早退。上学以后,老两口终于可以缓一口气了,可每天还是琢磨着给孩子做吃的,买课外书,或是挑选孩子喜欢的衣服。直到现在,青青每天放学都会到姥姥家,还没进门就喊一句“姥姥,我回来了!”姥姥这心里才踏实。
像这样的生活场景想必在很多家庭都在上演,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直接参与到对孙辈的教育中,尤其是姥姥帮着带孩子更是平常的事。
对此,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韩映虹分析说,从目前来看,我国城市大部分0-3岁婴儿日托或全托给祖辈,3-6岁幼儿日托给幼教机构,而祖辈多负责接送,甚至有部分祖辈还负责夜间看护。而在农村,年轻劳力外出打工谋职,留守儿童绝大多数由祖辈看护。“隔代教养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养形式。”韩教授说,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年轻人生存压力大,儿童父母不得不外出打拼,养家糊口,筹集孩子教育支出,把孩子委托给祖辈教养。当然,也有的祖辈是主动承担起养育孙辈的重担。“这对于祖辈来说,退休在家比较闲暇,一则减少儿女的压力,二则填充寂寞生活,享受天伦之乐。对于父辈来说,他们往往缺乏教养经验,也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把孩子交给自己父母教养安全放心。”
红桥区第十一幼儿园园长杜建茹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经常和孩子的家长打交道,深谙“四老”带孩子的利与弊。结合一些家庭的实际情况,杜园长认为,祖辈确实有抚养孩子的实际经验,能帮助年轻父母解决育儿经验不足问题;还能减轻年轻父母照顾家庭的压力,但是这样一来,年轻父母们却容易忽略对孩子的陪伴和教养,不利于孩子成长发展的需要。另外,教育理念和方式是与时俱进的,一些家庭隔代教养弊处还是很多的。
过度保护或宠溺是一种错爱
今年上幼儿园中班的多多,与身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平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妈妈也是教师,全家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什么英语、绘画、钢琴等兴趣班都有多多的身影,家里的儿童图书、光盘、玩具更是随处可见、随手可拿。孩子特别聪明、好学,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强,就是生活自理能力差,比如吃饭要大人喂,喝水要递到手里,就连大小便也要大人帮助。还有一点让父母感到很无奈,就是孩子太任性了,那天爷爷奶奶带他到公园坐旋转木马,一连坐了七八次都不愿意下来,最后是不管他如何哭闹耍赖,硬生生地把他抱开了。为了安抚孩子,爷爷奶奶特意带多多去了麦当劳,想吃什么买什么,临走时还带了好几样小玩具。
小龙才3岁,可人小鬼大,特别会察颜观色,他发现每次自己犯了错误,只要跑到爷爷身边去,妈妈就拿自己没有办法。有一次,小龙把妈妈的洗面奶都倒在脸盆里,然后放了一盆水玩泡泡。妈妈看见了很生气,伸手就要把他拉过来臭打一顿,小龙撒腿就跑到爷爷跟前,来个“恶人先告状”。而爷爷不但没有批评他,还不以为然地说:“不就是一支洗面奶吗,大不了再买新的就是了,用得着大动干戈吗?”妈妈只好不再追究,而这却让小龙非常得意。
这一幕幕是不是似曾相识?其实,这些事例在自己家或邻居、或同事家里都曾出现过。
隔代教养的弊端主要体现在祖辈对孩子的爱是缺乏理智的,表现为过度的保护与溺爱,影响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在此,杜建茹园长举出几个常见例子:
有求必应——轻易满足要求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祖辈可以满足孩子想要的任何东西。孩子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的个性。
包办代替——缺乏独立精神
帮他打点一切事情。孩子三四岁还要喂饭穿衣,五六岁不会做家务,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长辈分担家务。缺乏独立精神,缺乏勤劳、善良与同情心。
特殊待遇——家庭地位逆转
孩子处处受到特殊照顾,如吃“独食”,一人享用美味食物;做“独生”,祖辈生日可以不过,也要给孩子过生日买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剥夺独立——导致性格缺陷
为了绝对安全,祖辈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不和别的小朋友玩。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孩子变得胆小无能,在家成为横行霸道“把门虎”,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当面袒护——日后性格扭曲
父母管孩子,祖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孩子全无是非观念,祖辈成为“保护伞”和“避难所”,有时还会导致家庭冲突。
孩子到底该由谁来教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明文规定,父母有抚养和教育子女的义务,父母必须履行这个法定义务。勤劳、善良、坚强的祖辈们在生活条件极其艰难的环境中,都能把众多的孩子带大成人,现在的年轻父母应该学习老一辈的精神,肩负起教养子女的社会责任。啃老和赖老都是不可取的。韩映红教授认为:在儿童发展的早期,尤其0-3岁是儿童动作、语言、情绪情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亲子关系、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将是深刻的。儿童早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观察性学习,即通过模仿来学习。因此,孩子出生后头三年和谁在一起,就会受到谁的影响,包括语言、动作技能、对人对事的态度、生活习惯、性格特质等方面,同时,也就形成了对谁的亲子依恋。鉴于这种情况,由于祖辈年纪越来越大,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力、观察力、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动作协调性的反应速度等逐渐消退,而且他们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学习新的事物,教养孩子的方式主要靠上辈人的经验进行,很难跟上时代步伐。老年人总是习惯生活在过去,而孩子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据有关调查显示,儿童早期完全由祖辈教养的孩子在动作协调、语言发展、社会性交往等方面明显低于父辈教养的孩子,而行为问题发生的比例却高于父辈教养的儿童。此外,如果孩子在0-3岁期间主要由祖辈教养,那么,就会与祖辈确立亲子依恋的关系,他们将来有可能在未成年时不得不面临祖辈离世的哀恸,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将产生一定影响。总之,孩子教养的责任在于父母特别是母亲,祖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为了孩子健康成长,请祖辈们要放手,父辈们多担当。
当然,确实有一些家庭因为种种原因,孩子不得不由祖辈负责教养,杜建茹园长给出“四老”一些建议,归根结底,就要给孩子适度的爱,这种爱是百味而不全是甜蜜……
松绑的爱——让孩子玩出健壮身体
充满挑战性的运动培养孩子经历紧张、害怕的情绪情感之后体验成功的快乐,这种畅快是成人不能理解的。
婉转的爱——提高孩子生存能力
在家庭生活与社区中,带领孩子择菜、剥鸡蛋、刷鞋子、擦地板、远足踏青、参加社区环境清洁等,培养孩子自我服务能力与责任意识。
严格的爱——增强孩子是非观念
祖辈处理孩子的“问题行为”要有原则,让孩子知道行为是对还是错,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做。
融情的爱——拓展孩子经验视野
发挥祖辈自身优点,带领孩子进行种植、旅行、共读、敬老等,亲历浸润着美好情感的事物,建立丰富感性经验,培养积极的亲社会行为。
在采访中记者认识了今年72岁的王如兰女士,她有两个女儿,十几年前就帮着带外孙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来,两个女儿又分别生了老二,大女儿的儿子宝宝和小女儿的闺女贝贝也都是王女士带大的。虽然王如兰一直对孩子严格要求,从不溺爱,没想到,宝宝还是成了淘气大王,上了一年幼儿园没有改变,反而更任性了。眼看贝贝也该进幼儿园了,王如兰着急了。她早就听说河东区有一个学国学的益方学堂,便四处打听,大伏天里四次到学堂深入考察,终于把两个孩子都送到那里。
“我们没有财产留给孩子,但我们应该把好的德行留给子孙。”王如兰说,宝宝现在可懂事了,以前出入小区总是蹦蹦跳跳一路小跑,没规没矩的,现在见到熟人都会停下来,冲着人家鞠一躬,问声好。王如兰给记者讲一段她们家的小糗事。二女儿平时总出差,有一次出去20多天回家来了,一进门,贝贝便一边喊一边扑到妈妈怀里,这时宝宝站在旁边有礼貌地说:“老姨好!”并鞠了一躬,然后看看老姨,看看姥姥,一连三次,疑惑地说:“老姨,你为什么见到妈妈不问好也不行礼?你错了!”这时候,贝贝也醒过味来了,跟着说:“妈妈,你错了!”结果二女儿收起笑容,很郑重地退回门外,重新走进来,向姥姥鞠躬行礼,说了一声:“妈妈好!我回来了!”那一刻,王如兰有一种说不出的欣慰。
“我们虽然年纪大了,但要活到老、学到老,现在我每周二晚上都到益方学堂和孩子一起听课、读国学经典,学教育理念。我觉得,一个家庭就像一棵大树,父辈就是树干,而祖辈是树根,孩子是树冠。根深才能叶茂,树干承上启下,也必须强大有力挺拔,这棵大树才能长盛不衰。”王如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