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五届“雨花奖”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颁奖典礼在南大科技馆报告厅举行。294位来自全国的参赛学生获得了大赛一、二、三等奖。颁奖典礼上,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南大教授毕飞宇,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鲁敏,《全国优秀作文选》名誉主编姚卫伟等嘉宾,与学生们一起进行了一场精彩的现场对话。作家们建议,孩子们的写作还是应该坚持“适龄”的原则,在青春的年纪,享受真正的“快乐写作”。
扬子晚报记者王璟杨甜子摄影吴俊
谈“超龄写作”——
“为什么放着糖不吃要去吃辣椒呢?”
兴许是因为到场的都是热爱文学和写作的学生,毕飞宇的心情相当不错。对话环节中不时有“金句”诞生。“我觉得我的写作进入死胡同,既想要有文采,有诗意,又想大气有感染力,像马云的演讲稿一样,我该怎样去提高自己?”一位参赛选手关于“超龄写作”的提问让毕飞宇打开了话匣子。“你的文字和你的人生是相关的,现在要在文章中体现出沧桑感,你这不是为难自己嘛孩子。”毕飞宇建议,中小学生还是应该“享受人生”,在合适的年龄段做符合年龄的事。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高当然很好,但健康地成长才是最要紧的。“少年时段用于思考哲学和人生,等你到了我这个岁数的时候你会发现,多么对不起自己。它很短,它很快就没有了。”
“写作是辅助你快乐的东西,你快乐最重要。一定要去写你最爱的文字。十几岁吃糖,几十岁吃辣椒。你为什么放着糖不吃,要去吃辣椒呢?不要着急,到时候再吃。最重要的是,你现在喜爱甜。你不能给自己不切实际的要求,然后用和你的生活无关的美学标准去要求自己。”毕飞宇坚持,中小学生的写作一定要坚持“快乐至上”的原则,“如果你的人生抛物线在14岁的点比44岁还高,那不畸形了吗。耐心一点,让自己的抛物线悠扬起来,好不好?”
谈如何爱上“写日记”——
“家长的自制力很重要,不要太多地去干预孩子”
本次颁奖典礼,《全国优秀作文选》还进行了微信直播。一位家长通过微信平台,讨教了一则关于日记写作的问题:如何能让孩子喜欢写日记,并且不当成负担?
毕飞宇的回答也“不走寻常路”,他没讲“写作常识”,反倒是开导起了家长。“负担嘛,那肯定来自家长。如果孩子不爱写,家长不要逼着人家写。”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日记大作战”,毕飞宇完全“知根知底”,“家长不知趣,老想偷看孩子的东西,孩子哪敢写?所以家长的自制力很重要,不要太多地去干预孩子。”毕飞宇倡导,家庭中可以建立这样一种和谐而互信的关系:孩子的日记本放在茶几上,家长都可以不偷看一眼。“建立互信关系,孩子会觉得自己是自由的,是安全的,他就一定会去写。”
让孩子爱上写作,不仅要靠家长,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小学阶段教育孩子写人记事状物,正是在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孩子在小学阶段最活跃的是形象思维,并不具备逻辑能力。因此小学阶段要让孩子撒开来去想象,少进行逻辑教育,哪怕孩子写的是病句。过多地让小学生说理,代价是让受教育者失去了想象。可以给孩子打问号,但少给孩子打叉。”
谈“写作和谋生”——
“不鼓励孩子们去当作家”
“写作是不能谋生的。越好的作家越不能谋生。”这个话题让毕飞宇语出惊人。“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和年轻人聊起文学的时候都不鼓励他们去做作家。文学可以是爱,但不一定是生活。”
但毕飞宇表示,写作对自己的人生无疑起到了拓宽作用。“我写作完全不是为了当作家。只有把自己的语言训练好了,思维习惯和思维模式训练好,将来无论做什么,都会拥有正常健康有利的思维能力。写作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全国优秀作文选》名誉主编姚卫伟在和学生聊到文学素养的培养时,将文学素养形容成“一个人一生的素养”。他建议,不能完全靠学校培养,还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鲁敏则认为,文学素养在生活中就表现为魅力。“如果一个人有非常好的阅读素养,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察言观色,观察别人内心、经历,感受痛苦和欲望,你在将来生活的各个阶段,会更方便地找到更好的朋友。”
“希望年轻人动起来,这样有能力提升社会。开放的步伐不应当停下来,我们应当继续开放。只有开放,我们才能更好。”毕飞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