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厄尔尼诺“李小龙”终于要走了

2016-05-11 13:25 燕赵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最强厄尔尼诺“李小龙”终于要走了

持续了近20个月,预计5月结束的这轮厄尔尼诺现象被美国气象学家命名为“李小龙”,因为它无论持续时间、累积强度还是峰值强度,都达到了65年来最高水平。虽然已接近尾声,厄尔尼诺“李小龙”仍威力巨大,加拿大林火、印度大旱等自然灾害都有其影响因素。厄尔尼诺要走了,它引发的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到头了吗?

全球灾情

峰值已过余威犹存 加拿大林火久燃不灭

在加拿大,艾伯塔省油砂重镇麦克默里堡的林火自7日以来久燃不灭,部分源于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去年冬天当地温度持续偏高、降雪减少。

海水升温引发智利沿岸红潮爆发,已经造成数百万三文鱼和500多吨沙丁鱼死亡,当地一个小岛因此食物短缺。

虽说进入今年以来已过峰值,这轮厄尔尼诺现象仍然威力十足。受此影响,高温干旱天气在东南亚和南亚已经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

进入4月以来,泰国气象部门每天都录得超过摄氏40度的高温,部分地区气温一度高达44.5摄氏度。

即使对于习惯了热带气候的泰国人而言,今年的天气也热得离谱。泰国自1950年开始有全国天气记录,上次气温这么高还要追溯到1960年。

在柬埔寨,一头大象因为高温中暑而死,另有65吨死鱼浮向洞里萨湖湖岸,因为大旱天气,湖水水位实在太低。

在印度,由于干旱缺水,地方当局出动火车运水,一些地方因结婚用水告缺只能举办集体婚礼,有的村庄甚至规定:5个人以上不得在水井周围扎堆……

多地出现“水火两重天” 全球气温持续走高

每次厄尔尼诺均会经历形成、发展、成熟和衰减四个阶段,本次厄尔尼诺正进入衰减阶段,但余威犹存,近期世界各地出现“水火两重天”的极端天气就是最好例证。

3月初,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及其周边地区遭遇特大暴风雨袭击,沙漠之城“秒变”水乡,这在当地40年来罕见。几乎同时,美国连年干旱的加州遭受暴风雨袭击,而加州北部塔霍湖地区则出现强降雪。在南美洲,阿根廷南部因暴雨导致的洪水将大量毒蛇冲上岸,一些旅游景点被迫关闭。非洲埃塞俄比亚则出现了几十年来最严重的干旱,粮食产量下降了一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最新报告显示,今年2月全球气温再创新高,成为有气温记录以来的最热2月,全球气温已连续第10个月破同期单月全球气温纪录。

最淘气“小男孩” 时长强度达到历史最高

与以前出现的超强厄尔尼诺现象相比,“李小龙”的生命史时长、累计强度和峰值强度都达到历史最高,是一个最淘气的“小男孩”。

气象学家通常依据海温指数峰值、海温比常年偏高累计值和海温持续异常时间等指标来认定厄尔尼诺现象的强度。

自从1951年有纪录以来,全球共发生14次厄尔尼诺现象,其中有3次达到超强级别,分别为1982年5月至1983年6月,1997年5月至1998年5月,还有当前这轮厄尔尼诺。

根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检测,本轮厄尔尼诺现象自2014年9月发展至今,已经持续了19个月,超出前两次超强厄尔尼诺现象14个月、13个月的周期,成为一个超龄“圣婴”。

这其间,气象学家测得每个月海温比常年同期平均值偏高的累计值(即累计强度)为26.9℃,且海温已连续7个月(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比常年平均值偏高超过2℃,在2015年11月达到峰值,海温偏高达2.9℃。前两次超强厄尔尼诺出现时,海温指数峰值分别为2.8℃和2.6℃。

联合国紧急呼救 全球6000万人需要援助

超强厄尔尼诺来袭,在世界各地引起自然灾害,联合国紧急呼救:全球6000万人需要援助。

在埃塞俄比亚沃洛省北部,当地一个部落首领古玛·侯赛因失望地注意到,虽然早过了丰收时间,地里高粱压根没有抽穗。“这些庄稼一点儿用都没有,喂动物都不行,”侯赛因说。

埃塞俄比亚是当前这轮超强厄尔尼诺的重灾区,出现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庄稼欠收,饥荒肆虐。由于旱情严重,埃塞俄比亚去年的农业收成几乎全无,全国有800多万人吃不饱肚子,近千万人需要援助。

持久不散的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极端天气在世界各地造成灾难。从非洲到亚洲,从拉丁美洲到太平洋地区的13个国家因此遭受严重损失,营养不良的人数激增,疾病传播加速。

联合国负责人道主义事务和紧急援助协调的副秘书长斯蒂芬·奥布莱恩说,全球有6000万人受厄尔尼诺直接影响,仅非洲就有3200万人需要援助。由于每一轮厄尔尼诺的影响滞后,预计“还有数百万人将面临危险”。

然而,即使需要援助的人数不再增长,国际社会提供的帮助也非常有限。联合国估计,要改善厄尔尼诺引发的食物紧缺、农业欠收、医疗援助和紧急供水以及清洁等需求,至少需要投入36亿美元援助。

延伸

阅读

厄尔尼诺的前世今生

厄尔尼诺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的异常现象,往往引起太平洋周边多个地区气候异常,要么暴雨如注,要么高温干旱。这种复杂的气候现象最早由南美洲的渔民发现。

鱼灾之谜 搅乱全球近半人口的生活

几百年来,秘鲁渔夫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隔几年,赤道太平洋东海岸海水持续变暖,秘鲁亚卡俄沿海庞大的鳀鱼鱼群会突然失踪,以此为食的海鸟因为失去食物纷纷死去。一时间,往日繁荣的渔场变得萧条,原本充满生机的海滩一片凄凉,渔民们也难谋生计。

由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变暖,在圣诞节前后表现尤为显著,渔民们因此将这种奇怪的现象命名为“小男孩”,意指天主教中的“圣婴”,西班牙语发音“厄尔尼诺”。

20世纪初任职印度气象局局长时,英国数学家沃克爵士对印度季风颇有研究,为后来研究厄尔尼诺现象奠定了基础。他因此又获得“厄尔尼诺之父”的美誉。直到1997年,一颗全球定位系统卫星捕捉到东太平洋赤道海面温度升高的图像,“厄尔尼诺”这一科学术语才正式进入公众视野。秘鲁渔民万万没想到,厄尔尼诺每次出现,会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太平洋沿岸引发极端天气,搅乱全球近半人口的生活。

受厄尔尼诺影响,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陷入干旱之时,美国东北部会迎来多轮暴风雪,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可能洪涝成灾,非洲大陆却是一片干旱。

“小男孩”六步走 最后引发异常气候和极端天气

远在秘鲁沿岸的太平洋海水变暖,竟然能扰乱全世界一半以上地区的气候,原因在于热带海洋与地球大气相互作用、彼此影响。

受赤道两侧每年出现、风向稳定的东南、东北两股信风作用,太平洋东部海水不断向西流动,温暖海水在西太平洋大量淤积,赤道海平面西高东低,一般相差一米左右。

因为太平洋东部海水减少,表层以下的冷海水就会被迫向上抬升,来补充流走的暖海水,在这里形成了巨大的冷水区域。来自深海的水流虽然寒冷,却富含微生物,冷水鱼群得以大量繁殖。这就是秘鲁渔场的由来。

厄尔尼诺出现总是“六步走”:先是东南信风减弱,向西流动的洋流因此减少,底部冷海水上泛也势必减弱,结果造成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暖,继而破坏大气环流,最后因此引发大量异常气候现象和极端天气。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鱼和海鸟会大量死亡。因为正常的洋流活动被打断,营养丰富的深海冷水无法升上来,适应不了高温环境的微生物大批死亡,以它们为食的鱼类也就活不成了,人类生活也难免受到影响。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