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5月6日的暴跌之后,沪深股市本周一继续摆出了冲关下行的架势,沪指开盘跌破2900点,2800点岌岌可危,创业板指大跌3.55%。多头的防线基本全部被打穿,市场观望情绪浓厚。
>>盘面
沪指两交易日跌近200点
《人民日报》5月9日援引权威人士观点称,中国经济L形走势会持续几年,不能加杠杆硬推。这一表态被市场解读为未来中国经济复苏缓慢,弱市行情下,难以刺激增量资金入场。
虽然权威人士并未亮明真身,但威力不减。上周中概股回归将受限制阴影未消,权威人士关于“L”形预期的定性明显吓趴了投资者,继上周五两市大跌之后,周一再度成为空头主战场,两市上演百股跌停。
盘面显示,沪指低开低走,相继跌破2900点和2850点,主要指数跌幅均超过2%,上证综指盘中最低触及2821.83点,最终收盘于2832.11点,跌幅为2.79%;深证成指下跌3.07%收于9790.48点,跌破万点大关;创业板指下跌3.55%收于2053.60点。
市场上板块尽墨,最惨的钛白粉板块几近全线跌停,而受到证监会关注壳资源炒作的影响,相关概念股再受重挫,多只跌停。
两个交易日沪指累计跌幅近200点。壳资源类概念股全面暴跌,煤炭板块跌逾6%,有色、钢铁、互联网、电子支付、充电桩等数十个板块跌逾5%。
纵使多位股市网红一路摇旗呐喊,然而,红四月已经泡汤,看这架势,红五月恐怕也无望。经历了连续两个交易日的暴跌,有投资者已经心灰意冷:“假如时光能倒流,我宁愿攒点小金库也不要在股市走一遭。”
>>热点
消费类个股异军突起
盘面显示,在连续几日的市场调整中,酿酒、食品等消费类板块异军突起,成为弱市当中的抗跌品种。
据统计,近三月,食品饮料已上涨26.55%,在中信证券二级行业分类中位居2位。食品饮料公司大涨背后是超预期的业绩增长。以白酒为例,在中央禁止“三公”消费后,茅台、五粮液成为普通家庭消费升级的选择。茅台、五粮液年报、季报均超预期,尤其2016年一季报,贵州茅台收入增长17%,预收款环比增加创新高;五粮液一季报收入利润都增长30%以上,预收款创新高。
对此,融通新消费拟任基金经理商小虎表示,近期消费类个股表现非常突出,这也说明了市场喜欢追逐盈利增长的确定性。去年市场关心上市公司的外延式扩张,但今年更加看重业绩、看重企业的内生性增长。只有业绩不断增长的公司才会被市场接受、认可。A股市场不缺钱,缺的是信心和机会。
另据国信证券统计,从证券市场过去10年整体和不同牛熊阶段各个品类的收益率看,消费品10年收益率接近12倍,远超大盘收益率。从不同牛熊阶段看,消费品在牛市中表现稳健,在熊市和震荡调整期中表现优于其他板块,是能够穿越牛熊周期的“常青板块”。
>>后市
多空观点交锋市场现分歧
记者注意到,经历了5月以来市场的连续下跌,相比于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等股市“网红”依旧坚定不移地看多市场,部分机构对于市场的观点从此前的一路唱多转向谨慎。
中信证券认为,一方面,信用事件爆发的密度依然比较高,而后续可能会迎来一波信用评级密集下调,有序违约是否会转换为无序违约,关键在于短期货币市场利率是否明显提升,若如此,那么会对股市造成比较明显的负面冲击。
另一方面,证监会对中概股回归态度改变,引发并购重组政策收严的担忧。考虑近期财报中中小创的业绩同比高增长大都依赖外延式扩张,压制市场对中小盘的风险偏好。
海通证券也认为,从历史走势来看,股市趋势性上涨或下跌都有很强的宏观背景,目前流动性环境和经济增长均趋于稳定,千点美梦和噩梦都难,维持震荡市判断。
与此同时,以李大霄为代表的唱多队伍也不示弱。如国金证券首席策略师李立峰认为,存量行情演绎的市场环境下,任何传闻都会对市场造成较大的冲击,市场连续大跌的导火索来自于监管层要限制或提高中概股回归借壳的门槛。这在一定程度上对A股的供给形成了约束,市场会逐步消化“壳公司”过高炒作,但逻辑上并不支撑A股指数持续下跌。相反,政策护航,养老金入市、深港通积极推进,都有助于投资者短期悲观情绪的修复。
前海开源执行总经理杨德龙也表示,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确实显示了明显的经济回暖迹象,今年弱U型复苏的可能性较大,现在大盘调整仍是上升过程中的调整,不必过于恐慌,3000点以下仍是好的加仓时机。
>>投资
市场不乏结构性机会
中欧时代先锋基金经理周应波指出,当前市场不乏结构性机会,如由供给侧改革、商品价格反弹推动的周期股,业绩超预期的中盘成长蓝筹股,以及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有扎实基本面支撑的成长股等。
站在目前时点,一些细分行业值得投资者关注,包括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运营、数字知识产权行业、教育与医疗服务、个性化消费品等。
对于如何把握结构性机会,周应波表示,一些出彩的行业、优秀的公司正体现出投资价值。投资者可以持续关注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并聚焦三个维度的投资机会:
首先就是人口结构变化、技术升级带来的“新消费”,包括IP消费、个性消费、休闲消费。其次,是科技进步,主要是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带来的机会。第三个维度是改革,核心是供给侧改革、国企改革,部分周期性、产能过剩行业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