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不良嗜好”很可怕吗?专家:只是寻求自我的一种表现

2016-05-09 16:08 呼和浩特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不良嗜好”很可怕吗?

抽烟、玩网游、看动漫、聊八卦、追星……一到青春期,有的孩子多了些“不良嗜好”。在家长看来,这些嗜好占用了孩子的大部分学习时间,还可能是孩子“变坏”的前奏。“不良嗜好”真的有那么可怕吗?或许它们只是孩子在向成人发展的心理过渡期中,寻求自我的一种表现?作为家长,除了打压孩子的热情,或努力更新各类资讯,跟上孩子脚步,还可以做什么?

声音

抽烟可能是 孩子在找“独立的感觉”

受访者:家长 韩小玲

儿子上高中不久,我偶然看见躲到楼下抽烟的他。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他结交了不好的朋友吗?”于是,决定要和他谈一谈。谈话前,我先想怎样才能让他接受我的意见?要让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接受家长的意见,大概只有3个办法,一是让他相信知道真相后的我能够控制情绪,以处理问题而不是指责的态度面对他;二是他相信我会和他站在一起;三是他知道我可以理解抽烟带给他的感受。

同时,我还“设计”了几个儿子可能会告诉我的理由:他不觉得抽烟有什么危害,只觉得很好玩,甚至能让自己和朋友在一起时更放松;在学校遇到了烦心事;受到朋友的影响,觉得这样才能融入一个集体。厘清这几个问题后,我和儿子的谈话是在比较友好的气氛下进行的。我先问他,“我试着抽了一次烟,但抽完并没有什么收获,我想知道你抽烟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儿子的回答没有让我意外,他是在同学的“指导”下开始抽烟,后来发现抽烟可以带来独立的感觉。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拥有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权,是孩子在青春期时证明自己开始独立的方式之一。父母给孩子的安全感,往往不能帮助其建立一个完善的自我,这种自我意识需要他通过不断探索与周围人的关系,甚至需要以在家长看来是伤害身体的方式来建立,比如吸烟。虽然我并不支持孩子通过这类方式探索自我,但我更看重与孩子建立一个安全、亲密的关系。除了抽烟,孩子的人生还有很多事情是我无法控制的,如果我冲他发一通脾气,他也有可能戒烟,但他的自我意识还是没有建立,可能会被其他不良嗜好吸引。 意识到这个主要矛盾,我和他一起制定了一个目标计划,叫“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儿子开始喜欢打球,一段时间后,我再也没有发现他抽烟了。

追星让我get诸多技能

受访者:学生 萧琳

04年韩流盛行时,我从同学处借了一台CD机,熄灯后和室友一起听盗版的“东方神起”专辑。每到周四,女生的娱乐周刊夹杂着男生的篮球杂志满教室乱飞。喜欢的偶像贴纸不舍得贴,都夹在书里。初三那年,我和同桌坐在教室,望着高中部的方向,两个人雄赳赳气昂昂地说出“为了神起,考上重点高中,然后去韩国!”现在想想,这傻话真是好笑。高二时,初中同学去看了“东方神起”的南京演唱会,这场演唱会是同学妈妈给她的成人礼。这姑娘回来说,演唱会开始,大幕拉开,她的眼泪就掉下来了。虽然没有去看过现场,但我知道那种时候我也一定会飙泪,为了曾经无忧无虑的年少时光,也为了一起成长的同学。

从初二到大四,“东方神起”组合在我心中的地位已经不单单是曾经的偶像,他们陪我一起成长,陪我走过初中、高中、大学这段正值青春的年纪,陪我在贴吧上磨练打字速度——聊Q、泡论坛,甚至伴随我学习电脑基础语言,让我学会使用搜索引擎订阅新闻,学习视频剪辑、修图、设计、GIF制作、光盘刻录、活动组织、T恤制版、印刷、宣传品印刷设计、使用迅雷不断完善自己的下载技能等……这些技能,都是我在追星过程中get的。所以,我从不觉得追星是低级的偶像崇拜,因为从追星开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总要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努力一下,这样生命才有意义。

专家视点

找到重要他人和目标,让孩子远离“不良嗜好”

受访者:深圳红岭中学高中部心理辅导员 张瑞

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偶像是他们比较看重的人,在心理学上等同于一个“重要他人”的地位。这个“重要他人”通过唤起孩子的自我意识,让他们将偶像的一部分情感、生活投射到自己身上,有人甚至会认为偶像的经历就是自己的经历,偶像的感情也是自己的感情,这样的感觉在一段时间内难以磨灭。

偶像崇拜,是青春期孩子的成长需求,他们会根据其他人成长的轨迹寻找自我,这个对象有可能是身边的人也有可能是偶像。不过,家长多会认为孩子从偶像身上寻找自我不健康,从周围的人身上寻找自我才是正常。实际上,以上两者都源于人正常的心理需求。孩子需要从他人身上习得如何成长,然后发展自我,这其中有些人的表现是“追星”,有些人则是沉迷热血动漫和网络游戏。如果孩子的“追星”在一个健康的范围内,家长不需过于担心,但若孩子有疯狂沉迷现象,家长就要找出原因,再帮助他们。

事实上,孩子沉迷某人或某物,都与同辈或父母给他的影响力不够有关,如果这二者的影响力足够大,孩子便不需过度关注另外的事物。青春期的孩子是一个比较有力量的群体,当他选定了一个偶像之后,会把所有情绪、力量都投入其中,这时,家长要帮孩子找寻身边的“重要他人”以代替偶像,可以是同伴,也可以是某个长辈。

除了寻找成长中的“重要他者”,青春期的孩子缺乏职业目标和生活目标,也会让他们“疯狂追星”。所以,我们学校从高二第二学期开始,就给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课堂上探索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选择,还让他们采访不同职业的相关从业者,虽然不算深入了解某个行业,但也能让孩子对该行业形成一个概念。参与学校丰富的活动、增强周围同学的积极影响,是可以让孩子远离“不良嗜好”的。

据《南方教育时报》

责任编辑:傅昱佳(QF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