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该被拿来做生意的事

2016-05-09 16:04 今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那些不该被拿来做生意的事

在商业化无孔不入的今天,人们享受到了它带来的便利。当人们搭乘着“生意”的快车,也发现很多东西不该被抛在背后:孩子的未来、生命的价值……总有一些事是需要用心经营,而不能被当作生意去做。

无限提前的起跑点

培养一个孩子长大成人需要多少钱?很多家长算过,有的算出要二十多万,有的算出要二三百万,在巨大的开销中,“课外班”的支出占据了重要位置。尽管国家实行义务教育期间免学杂费,很多地方整治学校“乱补课、乱办班、乱收费”现象,然而,很多网友却发现,用于孩子补课的费用却不降反升。

一位网友曾晒出自己育儿的账单:幼儿园费用45700元,小学费用62100元,初中费用40000元,高中费用50000元,大学费用70000元,合计26.78万元,其中中小学课外辅导的费用就占了三成。

自从“起跑线”理论被商家炒作放大,孩子们的起跑点就开始无限提前,中学课外班、小学奥数班、幼儿兴趣班、婴儿早教班……很多不甘落后的家长甚至把计划做到了胎教上。本该快乐玩耍尽情游戏的假期,变成了奔波于各个课外班的时光。却让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教育专家指出,被商业机构透支的不仅是家长的钱包,还有孩子们本应快乐的童年。

指数式增长的医疗费用

健康与生命是无价的,但对于部分一味追求盈利的医疗机构来说,却是“有价格的”。

“小病大治”“过度检查”“过度医疗”,想方设法掏空病患的钱包。这些成为网友狠批医疗过度商业化的槽点。

清华大学医疗服务治理研究中心一项测算显示,中国的卫生医疗总费具有指数式增长的趋势。如果不加以控制,将给财政、医疗保险基金和个人带来不可承受的负担。

网友指出,“无病吃药”“小病大医”和“绝症乱医”诸多现象背后,存在着医疗机构诱导甚至误导患者的因素,究其本质是个别医疗机构过度追求商业利润的结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表示,市场化引导下的医疗行为,常常为某些医务人员治病赚钱、追求最大利润的行为提供了土壤和温床。“因此要切断医务人员的收入和医院利润之间的关系”。

借教敛财的功德箱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著名古刹中,有多达几十个的功德箱,其中超过7成的功德箱是由景区设立,很多信众的捐款都流入了旅游开发公司的“小金库”。

当时曾有网友气愤指出,“借教敛财”的行为让信仰安放何处?

北京市佛教协会一名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景区开发部门违规设立功德箱,之所以难以管理,主要是“几乎没有成本,我们前脚去取缔,第二天就能死灰复燃”。

曙提法师表示,确实存在部分佛教寺院与当地景区合作商业运营的情况,只有寺院加强自律,主管部门加强监督,才能还佛门一片净土。新华社记者 李双溪(据新华社北京5月8日专电)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