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保健每年最好洗牙1至2次

2016-05-07 14:18 辽宁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口腔保健每年最好洗牙1至2次

近年来,随着人们口腔保健意识的提升,洗牙的人逐渐多起来。但更多的人往往是在“疼起来真要命”的情况下,才在医生的建议下洗牙。

专家表示,刷牙并不能完全清除牙面上的菌斑和食物残渣,时间长了造成牙石堆积,可能会引起牙龈炎、牙周炎,出现牙龈出血、口臭、牙齿松动等症状。要想拥有一口好牙,应该定期洗牙,清除牙菌斑和牙石。

牙石堆积易致牙周病

几天前,沈阳市口腔医院牙周黏膜病科主任赵长斌接诊一个病人,是一个30岁出头的小伙。由于平时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他不怎么注重口腔卫生,结果近段时间来不仅刷牙的时候牙龈总出血,牙齿还有些松动。

“检查的时候,我发现他牙缝比较大,牙石很多。更严重的是,牙石已经被牙槽骨吸收,导致牙龈萎缩、牙齿松动并伴有牙龈红肿的症状,属于紧急性(侵蚀性)牙周病的范畴。”赵长斌告诉记者,小伙的牙周病已经到了中晚期,治疗效果不怎么好。如果他平时洗牙,去除牙石,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在国外,洗牙已成为一种常规口腔保健方式,一般每3个月洗一次。而在国内,很多人都是得了牙病到医院治疗的时候,才第一次洗牙。”赵长斌无奈地说,他接诊的病人中,与这位小伙的情况类似的有很多。

根据沈阳市口腔医院对门诊量的统计,近年来,沈阳洗牙的人每年增长约15%,2015年达到1万人次。但对于沈阳市730万人口来说,这个比例显得太小了,而且这其中坚持定期到医院洗牙的比例更小。

牙缝变大不是洗牙造成的

我们为什么要洗牙?

赵长斌介绍说,一般人每天都刷牙,但这并不能完全清除菌斑和食物残渣,加上唾液中的矿物盐逐渐沉积,时间长了之后形成牙石。牙石又刺激牙龈,引起牙周组织的炎症反应,长时间不清除,可能引起牙龈炎、牙周炎,出现牙龈出血、口臭、牙齿松动脱落等症状。

赵长斌表示:“国内洗牙的人少,除了不够重视,主要的原因是很多人对洗牙的认识存在误区。比如,洗牙是为了美白,对牙齿有害,容易导致牙缝变大等。”

事实并非如此。赵长斌说,洗牙的学名是龈上洁治术,主要清理牙面上的菌斑、牙石、色素,并抛光牙面,其是利用超声波振动去除附着在牙齿表面的牙石,不会损害牙齿。

许多人认为洗牙导致牙缝变大,其实是一种误解。有的人由于牙石过多,存在被牙槽骨吸收、牙龈萎缩以及牙齿松动症状。这个时候,牙缝已经很大了,只不过被牙石所掩盖。等到牙石去除后,问题暴露了出来,不了解的人会误以为是洗牙造成的。

对于那些因长期吸烟、喝茶、喝咖啡导致牙面色素沉着的牙齿,洗牙后确实可以“变白”,但这并非是美容,仅仅是恢复牙齿本来的颜色。

关于洗牙常见的认识误区还有很多,比如:洗牙非常简单,洗一次就行,可以用药代替等等。

“洗牙是通过专业的工具和操作,去除牙面的菌斑、牙石,并抛光牙面以延迟菌斑和牙石再沉积,可以有效预防牙周病。”赵长斌说,使用药物只能暂时缓解炎症,治标不治本,不能代替洗牙,不能长期有效地治疗牙周病。

牙周病

可能诱发多种疾病

赵长斌告诉记者,最新研究表明,中、重度牙周病可能会诱发心脏病、中风、心梗等心血管疾病,还有可能造成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孕妇早产。

“许多患者就诊时牙周病已经达到中度或者重度了。大量堆积的牙石下,会形成很深的牙周袋,这些袋壁会逐渐形成溃疡面,很容易引起全身症状。”赵长斌建议,我们应该一年洗1至2次牙。平时不太注重口腔清洁的人,可以根据牙齿状况,适当增加洗牙次数。带着牙齿矫正器的人,最好每隔3个月就洗牙一次,因为矫正器容易藏污纳垢,平时刷牙很难刷干净。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洗牙,患有某些疾病或者处于特定状态的人群不适合接受常规洗牙治疗。比如,患有各种出血性疾病,处于急性传染病活动期,口腔局部软硬组织炎症处于急性期,患有牙龈部恶性肿瘤,患有活动性心绞痛或半年内发作过心肌梗塞,以及未能有效控制的高血压和心衰。另外,使用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和孕妇也不适合洗牙。

赵长斌特别提醒,有牙石堆积的儿童,在恒牙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之前,尽量不要进行洗牙或牙齿漂白等。“因为儿童的牙齿还处于发育阶段,洗牙很可能会伤害到牙龈、牙根等组织,建议16岁之后再进行超声波洁牙。”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