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热水洗脸好,洗得干净;有人说,冷水洗脸好,皮肤紧致!
实际上,两者都有道理——热水有利于洗去皮表油脂,去污力强;而冷水使毛孔收缩,暂时让皮肤看上去紧致光滑,各有所长。那是不是两者都要选用呢?或者哪一种更适合你呢?
干性皮肤用冷水:如果你的脸本身是干性皮肤,请别用热水。因为自身的皮肤本来就分泌不出多少油脂,洗太干净,皮肤容易干燥脱屑,反而不好,所以用冷水就好。
油性、过敏皮肤用温水:如果你脸部的皮肤油脂溢出,就选用38℃~40℃左右的温水,比皮表温度稍高但不会觉得烫,这样会把混合了灰尘和嗜油细菌的油脂统统洗掉,以绝后患。
如果你的脸经常过敏发红,或者刚刚晒了大太阳、用了不合适的化妆品,感觉有点疼,这时你可以用36℃~37℃左右的温水,这个温度与人体皮肤表面温度基本一致,可以避免对敏感性皮肤再造成冷热刺激。
风干×擦干√
好多人,特别是北方干旱地区的人们,由于感到皮肤干燥紧绷,会误以为洗脸后不擦干,任由其慢慢风干,可以让水分在脸上呆得时间长一些,从而补水;甚至有些人喜欢反复用湿毛巾敷面,试图达到保湿效果。
其实,这些想法大错特错。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洗完擦干而不是风干。因为角质层吸收水的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外界湿度高时,皮肤内外水分浓度的差距变小,皮肤对水的吸收也就跟着下降,甚至对其他物质的吸收能力也会跟着下降。而风干时,由于蒸发带走热量,水一定会渐渐变凉,变成冷湿敷,这时皮肤血管收缩,血行缓慢,皮肤得到的供养变少,变得更为干燥。
此外,反复地湿敷会使皮肤变得更干。这听上去好像很矛盾,实际上,它是由于角质层中分布的脂质是防止水分丢失的屏障,反复地湿敷犹如反复地洗脱皮脂,破坏了这一屏障,使得皮肤丢失水分变多,皮肤会变得比没有湿敷之前还要干燥。一些人也许已有体会:反复地洗手会使手总是很干,哪怕仅仅是用水洗而已。 (摘自《大众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