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的疼痛你别忍!手术后为何要早下床?

2016-05-05 19:27 羊城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手术后的疼痛你别忍!

有过手术体验的读者都知道,最痛苦的时候不是手术时,而是手术结束麻醉作用消失后。如果你喊疼,通常得到的回答是:做完手术哪有不痛的?用针头打针都会痛,何况这么大的一个伤口!而且反复打杜冷丁会成瘾的,忍忍吧!于是,很多人就选择了忍!记者近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采访时了解到,就在这短短几年中手术康复里面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之止痛药品选择的增多,患者手术后完全无需再忍痛,这样非常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可缩短住院时间。

手术后为何无需忍痛了?

从过去“做完手术哪有不痛的?”到现在“手术后无需忍痛了”,为何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副主任医师谭进富解释,这里面有观念变化,也有药品变化的原因。在过去,医生们普遍认为手术后若完全止痛有可能会掩盖病情,以胃肠外科手术为例,术后若出现穿孔,患者的确会出现剧烈的疼痛。但是要监测是否穿孔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如抽血化验的变化、患者的症状,以及引流液体的性质变化,其实本无需让患者付出“忍痛”的代价,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医生意识到了这一点。

另外,在过去麻醉药品的选择有限,普遍有明显的副作用。以杜冷丁、吗啡、曲马多为例,这些药物都有抑制肠蠕动的副作用,特别是对于接受胃肠外科手术的患者,不利于手术康复。另外杜冷丁等药物的确有成瘾性,有些患者用药两次就可能成瘾。

而现在止痛药品及止痛方式的选择则多了许多。比如说切开皮肤前和缝合关闭手术切口前皮下注射罗哌卡因等局部麻醉药物,手术前后静脉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类药物,术后口服乙酰氨基酚,对于大手术,加上静脉或者硬膜外持续或患者自控式镇痛泵,几乎能让患者达到术后轻度甚至无痛程度。

不忍痛的好处不仅仅是不痛

无需忍痛的好处不仅仅是不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教授陈创奇介绍,胸部和上腹部手术后疼痛,使患者自觉或不自觉固定胸肌、腹肌和隔肌,不愿深呼吸,促成肺膨胀不全。活动减少,引起静脉淤滞、血栓形成和栓塞。术后疼痛也会致儿茶酚胺和其他应激激素的释放,引起血管痉挛,高血压,严重的发生中风、心肌梗死和出血。

陈创奇解释说,这也就是近年来各大医院外科在积极推行“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原因。这一理念是1997 年由丹麦Kehlet教授首先提出的,受到多个国家医学专业人士的推崇。这一理念是采取一系列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优化措施,优化了围手术期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全过程。其核心是针对外科手术所追求的“无应激、无痛、无风险”的目标,以减少手术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的创伤和应激,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缩短住院时间。

知多D

手术后为何要早下床?

传统大手术后,由于伤口疼痛,身上插着各种管子,患者无法下床活动。但按照“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患者术后给予充分的镇痛,手术中尽量减少各种管子的留置,留置了也尽早拔除。这就能让患者更早下床活动。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主任何裕隆教授介绍,尽早下床活动的好处有很多,比如利于增加肺活量,减少肺部并发症,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促进切口愈合,减少因静脉血流缓慢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减少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率。此外,还有利于肠道蠕动和膀胱收缩功能的恢复,从而减少腹胀和尿储留的发生,减少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下床活动后能够明显增强术后病人康复的信心。这也需要患者和家人的配合。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主任、教授 何裕隆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教授 陈创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副主任医师 谭进富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通讯员 李绍斌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