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让座是情分,不让是本分,没有必须让的道理。”
“经常穿着高跟鞋我还会给人家让座呢,有时候长达一个多小时照样坚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最近两天,“拒和老人挤着坐遭指责”的动车让座事件,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无论是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的投票调查,还是网友们在相关微博后面发表评论,大家都在广泛参与。
“拒和老人挤着坐遭指责”到底是怎么回事?5月4日,华西城市读本记者联系上给老人让座的男子李先生,他讲述了该事件的详细经过。
事件回放/
女孩拒绝“挤着坐”老人女儿一句话引来争议
“老人姓李,快80岁了。5月2日晚上,老人在达州石桥老家突然患病,她的女儿袁女士带着她,于5月3日上午赶到达州火车站准备坐车到成都看病。”李先生说,由于当天坐车的人很多,袁女士只买到了上午达州到营山的D5185次动车坐票。上车后,母女俩又补了营山到成都的站票。
车到营山后,由于没了座位,袁女士带着母亲走到12号车厢,又找到了一个靠窗的临时座位。
动车抵达南充后,一位从南充上车的年轻女子拿着车票找到老人,称这个座位是她的。袁女士向对方商量,能否让她的母亲挤一挤,挨着坐会儿,但遭到对方拒绝。
“随后,袁女士搀扶着老人往车厢后面走,打算碰一碰运气。”李先生说,袁女士随后在相隔两排的地方找到一个空座,老人刚坐上去,一位带着孩子的女士走上来,袁女士看到对方孩子小,赶紧带着母亲让开。
实在是找不到座位了,老人只好走到该节车厢倒数第二排的位置,站在通道内,趴在座位的靠背上休息。
李先生从南充上车,位置在该节车厢的中部。目睹了整个过程的李先生走过去,将老人带到了自己的位置坐下。
袁女士连声道谢,并紧挨着母亲站着。在与李先生交流的时候,袁女士说,人上年纪生病了,要出个门真不容易,“还是有好人,年轻人应该多学学。”不料此话被后面的年轻女子听见,立即回应道:“你这话是说给我听吗,难道坐自己的位子错了吗?!”没说几句,该女子已经委屈流泪,并掏出电话开始向朋友倾述。袁女士本想说什么,但被李先生劝阻了。
网络调查/
认为“不近人情”占2.2% 超九成网友认为不让座没错
5月3日,针对“拒和老人挤着坐遭指责”一事,华西都市报新浪官方微博发起了投票。该投票选项共4项,分别为:1、座位主人没有错,愿不愿挤着坐由他自己决定;2、座位主人有点不近人情;3、老人女儿不该那样说话,有点道德绑架;4、其他。截至4日18:15,共有2万网友参与投票。
投票结果显示,有12465名网友将票投给了第一个选项,认为“座位主人没有错,愿不愿挤着坐由他自己决定”,占投票总人数的54.8%;有510名网友将票投给了第二个选项,认为“座位主人有点不近人情”,占2.2%;认为“老人女儿不该那样说话,有点道德绑架”的网友有9515名,占41.8%;选择“其他”选项的网友有258名,占1.1%。
从第一、第三个选项来看,超过九成的网友认为座位主人不让座,没有过错。
网友观点
观点1:这个女儿不孝
@薛好大:有些人要明白,这是你妈,不是全世界的妈。既然老人生病了,出行就要安排妥当,把自己的方便建立在别人的麻烦之上,这个女儿不孝。
@xxxx泡的菊花茶: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也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但我真不适合久站,所以我累我就不让了。
@马伯庸:买不到票是客观困难,但解决办法有很多。若子女真有孝心,上车前买个马扎才多少钱?找餐车加座才多少钱?或者主动提出赔偿两倍三倍票价给让座乘客也成。宁可让老人站着等别人发善心,也不愿自己用钱解决,我看这个女儿才是真不孝。
观点2:道德不能代替法律
@紫光阁:只有认可道德不能代替法律,认可有座乘客可以理直气壮地不让座,才能凸显让座于老弱病残行为的道德价值。
@蓝贝海:不要随意道德绑架,既然带着八旬老人出门,就该想办法照顾周全,而不是去责怪别人。
观点3:换个角度思考
@十八师妹:坐自己位置是没错,但是你忍心看着生病的老人家辛苦地站着看你吗?
@反腐动态A:不可否认,道德绑架的确存在于这个社会,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不能丢了。如果那位患病的老人是你的母亲呢?立即评□蒋璟璟
“让座”看起来是小事,却每每引发大争执。非但当事人裹挟其中,一众围观者也是争论不休。在这起最新案例中,我们依稀看到了那些似曾相识的桥段。比如说,老年人与年轻人的碰撞、道德义务与权利意识的对峙等等。当然,和此前一样,此事中各方的是非对错,依旧很难说清。
诚如当事者所言,买票坐座天经地义,何错之有?也正是鉴于此,不少网友纷纷对“原座位主人”表达了支持和声援的立场。需要厘清的是,动车不同于公交车、地铁等,原本就不属于发生“让座”行为的常见场景。付费乘车、对号入座的交易契约,让乘客“坐自己位置”时更加心安理得。如果说,在公交车上拒不让座会遭遇强烈的道德压力和内心负疚,那么在动车车厢里,此类行为所要面临的“道德愧疚”无疑要弱得多。
“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本质上还是一种道德传统、一种价值倡议。这是一种默契的、模糊的、柔性的社会规则,且往往有着约定俗成的适用语境。很显然,在很多人看来,动车车厢等并不算是通常所谓“必须让座”的地方。如今,不少网友之所以力挺“拒不让座者”,无疑是为了重申一种常识和主张:那就是,在抽象的公共道德之外,由市场交易所确认的“用户权利”也该被尊重!
的确,在“让座”等行为中,权利的出让只能出于自觉自愿,而且这种“出让”也该是有限制、有前提的。从公交车到动车,忽略场景的转换,将那套“让座的道德”全盘照搬,或许真的不合时宜……现如今,问题的关键在于,几乎所有人都承认“让座”是一种道德必须,可是对于是要收缩还是扩大“让座”的范畴,则完全是见解各异了——其实,每一次由“让座争端”所引发的讨论,几乎根源都在于此。
无论是摆出道德说教,抑或是祭出权利教条,或许都不足以让我们对“让座”达成一个共识判断,更不用说针对具体个案形成一致观点了。动车上该不该让座?动车上可不可以不让座?这样的道德议题,从根本上说并不适合条分缕析、层层剖解,更不适合产生一套刚性的行动标准。我们所要做的,一是相信人性和善心,二是尊重个体依据具体情境所作出的选择。华西城市读本记者曾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