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80后独生子女一代成为生育主体,近两年,月子会所等母婴健康护理社会化服务方兴未艾。然而,因缺乏行业监管和规范标准,月子会所受到多方质疑。
月子会所隐忧重重
与很多新兴产业相同,粗放的起步节奏,让月子会所市场面临重重隐忧。
监管缺位导致行业鱼龙混杂。据了解,目前中国大陆的月子会所,一种是依托民营医院产科提供较为“专业”的月子服务;第二种是结合家政服务、月子服务于一体的公司;第三种则是完全独立运营的月子会所,在服务、硬件条件和周边环境等方面走高端精品路线。
“除了第一种是依托民营医院需要按照有关医疗机构的制度管理外,其余两种无法像医院那样接受卫生主管部门监管,更多的是按照服务企业在运作。”浙江省医学会副秘书长郑凯航说。
门槛低导致专业水准参差不齐。据了解,正规的月子会所,其经营范围除了母婴护理服务、母婴用品销售等以外,还需要取得相应的餐饮、住宿经营等执照;但行业中也不乏包下一层酒店式公寓、请几个护理人员就开始招揽生意的“作坊式”机构。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月子会所在宣传单上都会打出“为产妇和新生儿提供强有力的医疗、保健技术支持”“专业妇产科医护人员24小时贴心护理”等承诺。实际上,这些“专业人士”中除了退休护士、医科学校学生,更多的是普通月嫂经过简单培训后上岗的“育婴师”,有些员工的“上岗证”甚至是花钱买的。正因如此,近年来中国大陆月子会所行业误用酒精清洗婴儿口腔、新生儿在月子会所感染肺炎等负面事件屡见报端。
有关规范将在年内出台
作为一种新兴行业,月子中心在中国大陆的发展还处于粗放式阶段,加上“坐月子”是中国人的传统,在西方发达国家难找借鉴。
母婴保健国家标准工作组组长迟春戈在面对媒体采访时称,“母婴”这种脆弱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月子中心的服务必须是安全、科学、严谨、细致的,正是因为欠缺国家标准规范与引导,有些月子中心经营才会乱象丛生。
除了依靠市场的优胜劣汰,更迫切的则是需要规范化的监督和管理。随着业内对行业标准的呼声越来越高,天津、南京率先制定了规范月子会所的地方标准。2015年11月,妇幼保健协会也推出了“产后康复结构服务指南”,提出了“月子会所距离医院不得超过15分钟车程”“最少12张床位”“24小时母婴同室”“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等规定。而行业期待多年的月子会所国家标准也将于年内出台。(半月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