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上海中心最深处神秘“宝库”固若金汤

2016-04-27 18:30 解放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探寻上海中心最深处神秘“宝库”固若金汤

高达632米的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刷新上海人可到达的高度——583.4米,也是第126层,这里是大厦阻尼器“上海慧眼”所在地。可你是否知道,上海中心最深处,竟藏着大量宝贝,这些宝贝的拥有者,可能是你的亲戚朋友,或是某个素未谋面的路人,也可能,就是你本人。

这些宝贝,都存放在上海中心大厦地下5层,深达25米的“宝库1号”中。这是目前国内唯一通过美国UL安防标准认证的第三方保管库,也是符合银行金库及博物馆专业库房双重标准的城市地下超大中心库。

五种型号保管箱15年起租

记者日前在工作人员带领下,进入神秘的“宝库”。

进门前,首先要经过安检,人包分离,有点像机场安检。不过这并不是最厉害的,一旁,人体扫描仪静静等候,如有可疑,扫描仪就会派上用场。

宝库的多重门禁系统、监控报警平台、视频监控系统构筑起一道道固若金汤的防线。记者进入宝库2号库,光库区大门的重量就超1吨。大门右边是密码验证器,左边的是掌纹验证器。

进入库区,是一排排精致的保管箱,每个保管箱上均有两个钥匙孔,一把钥匙在租户手中,另一把钥匙在宝库工作人员手中。两把钥匙需要同时插入,才能打开箱体,而且每把钥匙都是全球唯一并带有编号。

保管箱有五种型号。最大的E箱型高1.16米,宽38.5厘米,深60厘米,可用于存放古玩字画、贵重器物等; 最小的A箱型高12.7厘米,宽28.6厘米,深60厘米,据说可以平铺100万元百元大钞。

不过恐怕不会有很多人在宝库的保管箱中存放巨额现金。工作人员介绍,宝库保管箱15年起租。从目前租赁情况看,不少人在这里存放了一份情怀:15年后给孩子的一封信、家人珍贵的照片或证件……

百姓能将私密藏于地标建筑

宝库中国自从对外接受租赁,就引来各方的热情参与。除了像宝库的1号用户——英国古董商朱塞佩·埃斯卡纳齐这样的社会名流、艺术家、收藏家,更多的是普通的市民。人们把日常生活中值得珍藏的纪念物,存放到这一上海的地标建筑中,这令宝库筹建方颇感意外。

“今后,每个人或许需要三个私密空间。一个是藏在内心的私密空间,一个是存在云端的数字化空间,还有一个,就是物理上的私密空间。”宝库中国董事长周忻表示,和一般银行的保管箱不同,宝库中国瞄准现代人对收藏和储存空间的新需求,让普通百姓也能走进上海的地标建筑。

“其实,宝库中国所在地,最初是一个并无用处的空间,也不能用作地下车库。”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建平表示,引入宝库中国,是希望“以库养馆”,用“宝库”的租金收入,实现大厦37层上海观复博物馆及宝库艺术中心的市场化运营。

“以库养馆”为人文理念增色

位于上海中心大厦37层的上海观复博物馆,由知名文化学者马未都担任馆长,设金器馆、宗教馆、中西文化交流馆、瓷器馆等展馆,是中国最高的博物馆。

博物馆一隅,一个总占地380平方米的园林“半亩园”临空而建。其中奇石流水,曲径通幽,大方古朴,移步易景间又不乏逸趣。

园中有一由金丝楠木建造而成的古式亭台,由非物质遗产大师负责修缮完成。作为半亩园的点睛之笔,采用传统的露明工艺,全部以清水作法筑之。地砖石料源于江南武康岩,是明清两代的遗存,石面不仅具有历史沉淀的肌理感,还兼备安全性。

“未来,位于37层的宝库艺术中心,将把商业与文化结合起来。”宝库中国CEO柳费国表示,上海中心大厦探索“以库养馆”的全新模式,将使上海这座城市地标,更好承载唤醒城市记忆、打造城市精神、塑造城市梦想的使命,为大厦“人文、环保、绿色”的理念增色。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