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一场情理之中、意外之外的大跌不期而至,将持续近3个月、小碎步前行的“慢牛”急拉回头,同时也让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市场人气,再度遭受了真金白银的考验。
尽管这次下跌在一些资深机构分析人士眼里,“连挠痒痒都算不上”,更别说与过去一年投资者经历的多次“千股跌停”相比了,但笔者对此却并不完全认同。
笔者认为,目前市场并不缺乏潜在的增量资金,缺的依旧是信心、人心。在此过程中,任何噪音都会导致市场的波动,由此,学会识别噪音,看清主流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
仔细梳理,当前这轮A股慢牛行情所面临的“噪音”,其实就不太“悦耳”。上周全球石油和工业金属价格大涨,股市也继续普涨,而国内却出现股债双杀,不仅A股出现明显下跌,同时债市也继续大幅回调。掰着手指头数数,动摇市场信心,引发指数下跌的“噪音”无非有几个:
一是担心货币政策由偏松向偏紧转向。一方面,中国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上周二称,“一季度信贷增长部分反映阶段性周期性因素,未来货币政策要避免企业杠杆率过快上升,还要考虑对物价和房地产的影响。”字里行间,业界很自然地就读出了一个信号:偏紧。另一方面,近期期货市场持续火爆,国内铜、铝、螺纹钢等期货价格普遍上涨。而在历史上,只有在经济下滑、通胀上升的滞胀时期才会出现商品上涨、股债齐跌,这也让市场担忧,未来经济若滞胀会对央行降息降准形成掣肘。
二是担心债券市场风险。3月份以来,传统行业信用债出现了违约风险连续暴露的一波水花,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担心违约事件会集中暴露,甚至出现刚性兑付的彻底打破。于是信用利差开始走高,债券市场出现下跌。无论是过往数据还是历史经验都指向了一个可能:如果债市大幅回调,股市短期大概率也会砸个坑。
市场上出现“噪音”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准确识别“噪音”,看清方向。但问题来了,未来央行货币政策会偏紧吗?债市会大幅回调吗?
不尽然。
首先,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无论是在“两会”还是《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可以发现,保增长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通胀超过警戒线之前,央行不会采取实质性行动改变货币政策取向。尽管降准降息的概率较小,但转为通过更为低调的货币政策工具MLF等,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却更为可行。比如,上周央行便继续加大了货币投放力度,操作逆回购8700亿,MLF1625亿,净投放3970亿,连续两周大规模投放货币。
其次,债市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一方面,当前由央行主动紧缩出现钱荒,而导致的债市深度调整不太可能出现;另一方面,目前CPI数据刚“2出头”而已,由通胀抬头引发的债市风险短期内不太可能出现;此外,在监管层面,2016年金融的监管风险底线是不发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因此从政策层面看发生大面积违约的概率也较小。而对于产能过剩的行业,国家有可能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化解,如债转股等,因此连续的、大面积的刚兑打破是小概率事件。
整体来看,中短期内,来自流动性、债券市场的不确定性可能会使股票市场产生波动。不过,只要央行积极作为、债券市场稳定,股市下跌应该就是短暂的。在存量博弈的市场中,两市成交量维持在6000亿附近,存量市场使得指数更多地表现为一波三折。
反观市场应该会把握到近期政策层面释放的诸多利好。比如,上周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基建、外贸和“双创”三项工作,其中基建和外贸是传统引擎,而“双创”则是新引擎。同时还有国家发改委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及人社部正研究制定养老金的委托投资策略等。强大的养老金管理体系既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也是资本市场良性发展的压舱石。由此来看,市场投资者不应太过悲观。
另外,从外部环境来看,本周美联储将再度召开议息会议,但加息概率不高,并且在其态度未实质性转“鹰”前,来自外围市场的波及也只会是间歇性、暂时性的。
事实上,告别了2014、2015年的趋势投资,广大投资者应该有个清晰的认识,今年的市场既不会让你蒙着眼就能赚到钱,也不会让勤奋、理性的投资人一无所获,能够把握的应该是波段、结构性投资。
在后市策略和配置上,综观各大券商机构给出的建议,笔者认为,靠谱的还是在于短期与中长期的综合配置,短期来说,仍可以适当参与周期性行业盈利回升下的投资机会,但需要把握市场整体节奏;而中长期,则可以以业绩稳定增长、估值相对合理的优质成长股作为布局主线,耐心等待下半年可能出现的机会。
随着风险偏好的下降,未来股市势必会重归业绩。根据一季度经济数据情况,笔者建议投资者保持结构性思维,从以下几个维度出发,寻找结构性投资机会:一是周期品涨价的逻辑,比如畜禽养殖、钛白粉、维生素等;二是稳增长的逻辑,如电气设备、环保、水利等;还有就是消费升级的逻辑,如新能源汽车、医药、TMT、传媒、体育等。 郭家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