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东西≠肚子饿 进餐时间影响饥饿感

2016-04-22 13:45 今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想吃东西≠肚子饿

在一所陈列着各种仪器的银白色实验室中,有一只瘦骨嶙峋的白猫奄奄一息地伏在台上,谁都能看出它一定是很久都没有吃过东西了。这时,一个身穿白大褂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端来了一大盘猫粮,放在这只瘦猫的身边。但白猫只是虚弱地把头凑过去,轻轻地嗅了两下,便一脸厌恶地缩回去了。

不知什么时候,另外一只灰猫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大腹便便,比怀孕的母猫都要鼓,就像只绷紧的大气球。可尽管如此,灰猫仍然不顾一切拖着肥硕的身躯来到食盘前,大口地吞咽盘子内的食物,完全不顾忌它那马上就要被撑破的肚子。

为什么一只皮包骨头的白猫对食物不理不睬,难道它肚子不饿吗?为什么一只满肚食物的灰猫却仍能狼吞虎咽,难道它不觉得撑吗?

饿的感觉全倚仗神经系统

按照我们常规的观念,我们想吃东西是因为胃里的食物消化得差不多了,实际上,我们能产生饿的感觉,全倚仗我们的神经系统。

当负责监视身体的神经元发现我们机体中的能量不足之后,就会通过神经脉冲将这些信息传给我们大脑所在的中枢神经系统。这个过程就像汽车油缸中的仪器,将汽油不足的信息反映到仪表盘上。当我们通过神经系统这个仪表盘得知体内的“汽油”不足后,我们就会寻找“加油站”补充能量。

平时我们的饥饿感并不是简简单单因为肚子饿,实际上这都是我们的神经系统觉得饿了,或者说是大脑觉得饿了。

进餐时间影响饥饿感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人是由神经系统来产生饥饿感的,而神经系统做出饥饿的判断,可以根据许多线索来得出结论。体重正常的人之所以更难坚持禁食,是因为他们对机体内部得来的反馈更加敏感,比如胃部的紧缩、血糖的降低。这么说来,那胖人既然不如正常体重者对机体的反馈敏感,为什么有时候反而会吃更多东西呢?这是因为他们更多地参考了其他外部线索,比如时间。

除了时间之外,还有其他线索更容易让我们产生饥饿的感觉,比如看到鲜艳的红色,闻到诱人的食物气味,或者见到其他人在大快朵颐,这些外部的线索也都会让我们感到饥肠辘辘,或者说是大脑辘辘。所以,下次在零食诱惑面前记得先问问自己,真的是肚子饿了吗? (摘自《奥秘》)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