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京津冀古树名木保护研究中心正式挂牌,即日起,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近15.6万株古树将建立一体的古树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三地古树信息系统的链接。
根据前期普查,研究中心率先对京津冀三地100株濒危或衰弱的古树进行抢求性保护,逐步制定复状方案。“通过科学手段为古树治病,延缓衰老将使一大批衰弱古松柏类、银杏等古树的树势得到逆转。”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新闻发言人丛日晨介绍,调查表明,全国每年都有许多古树、名木衰弱,甚至死亡,衰弱古树名木的总量占5%左右。
不仅对“寿星”制定保护方案,三地既有的古树名木也将拥有“高大上”基因库。研究中心将在北京古树基因库基础上建立京津冀重点古树、名木基因库,5年内选取200株不同树种的古树名木,进行无性繁殖研究,每株保存试管苗后代单株30株以上。
除了这些高科技工作,研究中心还将肩负起人才培养与储备的职责,组织京津冀三地的专家、学者,开展古树养护、复壮技术培训工作,计划五年内培养古树保护技术骨干200名。
此外,保护研究中心拟在十三五期间开展200株具有特别生物、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树名木的文化产业方面的挖掘工作,编纂《京津冀200株重要古树名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