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八种传染病最常见 大多数都是呼吸道传染病

2016-04-19 19:24 燕赵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这阵子 八种传染病最常见

最近逐渐上升的气温,各种细菌病毒也随之活跃起来,从而使常见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在这些传染病中,除了甲肝以外,大多数都是呼吸道传染病,一般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等途径传播,因此,根据这些特点,人们需从通风、卫生、接种疫苗等方面入手,科学防控传染病,享受健康美好的春光。

□本报记者 梁蕾

指导专家

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感染二科主任 苏国权

流行性感冒(流感):

传染性很强,任何人群都有可能发生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也就是说,在任何人群中,都有可能发生流感。

传播途径:流感病人为传染源,主要经空气或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分泌物而传播。

症状表现:可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症状,有时还可出现肠胃不适等。

防治措施:定时开窗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以及外出归来应该认真清洗双手;多喝水,帮助体内毒素代谢;流感的症状与伤风感冒等病症相似,因此不能仅靠症状进行区分,所以一旦出现相关症状表现时,不要大意,应及时到医院检查诊断,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好发于小儿,初期类似感冒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儿。

传播途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或带菌者,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到3天,最长的为一周。

症状表现: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

防治措施:可接种疫苗进行有效预防。同时,在生活中还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除了勤洗手等,还要注意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应用卫生纸掩盖,用过的卫生纸不要随地乱扔等。

麻疹:

“烧三天、出三天、退三天”是典型症状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由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发病。

传播途径: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易感,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症状表现:典型的病情可概括为“烧三天、出三天、退三天”,即出疹前3天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出现麻疹黏膜斑;出三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退三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

防治措施:及时地预防接种是有效的措施。同时,在发热出疹期间要多喝水,并给予易消化和营养丰富的食物。

流行性腮腺炎:

多见于儿童青少年,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传播途径:可因咳嗽、打喷嚏及通过唾液等进行传播。

症状表现: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日后出现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唾液腺肿大。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

防治措施:流行性腮腺炎大多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患病后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并及早隔离患者,以免使病情蔓延。患者宜卧床休息,多饮水,饮食易消化食物。

水痘:

儿童多见,躯干、头部多有皮疹

水痘传染性很强,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

传播途径:病人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

症状表现: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

防治措施: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

手足口病:

婴幼儿最常见,手、足、臀、口部出现丘疹、疱疹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是近年发病人数多、危害大的传染病,需引起高度重视。

传播途径: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空气飞沫和呼吸道传播。

症状表现:发热,咽痛,口腔内疼痛和皮疹,在手、足、臀、口部出现丘疹、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并发症甚至死亡。

防治措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生活场所卫生,孩子的日用品、玩具等应定期清洗消毒;勤洗手,勤洗澡,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等。

猩红热:

儿童多发,面部充血潮红像“鸡皮疙瘩”

猩红热是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发。

传播途径: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症状表现:早期发热、头痛、咽痛、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等。发热24小时内出现皮疹,开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一日内蔓延至全身。皮疹呈鲜红色,针头大小,像“鸡皮疙瘩”,面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舌乳头红肿。

防治措施:定时开窗通风,个人用品毛巾、牙刷、餐具应定期消毒、更换和专用;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甲型病毒性肝炎:

有发热、黄疸、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

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以粪口途径为主要传播途径。

症状表现:急性起病,多有发热、黄疸、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的症状,小便色黄似浓茶、可伴有肝功能异常。

防治措施:春季是甲肝好发季节,一旦发生面黄、乏力、吃不下饭等类似甲型肝炎的症状,应立即去医院诊治。此外,还要注意个人及饮食卫生,避免吃生食,饭前便后以及外出归来应该洗手,个人用品应定期消毒、更换和专用;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提高自身抵抗力。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