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防疫针”是防传染病的“良药” 孩子该打多少针?

2016-04-19 19:29 燕赵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打“防疫针”是防传染病的“良药”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究竟该打多少防疫针?打防疫针前该做哪些准备?可防哪些传染性疾病?哪些孩子不能打防疫针……4月25日是第27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围绕着“防疫针”记者专门采访了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管理所专家郭玉钗。

□本报记者 李惺

孩子该打多少针?

疫苗是生物制品,是应用传统方法或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由获得的微生物和微生物的蛋白、多糖或核酸等富含免疫原性的生物材料制成,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三十条规定“接种单位接种第一类疫苗不得收取任何费用”。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按计划免疫程序接种的疫苗。接种这些疫苗全部免费接种,不收取任何接种费用。目前石市免费为适龄儿童接种的疫苗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麻风疫苗、麻风腮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流脑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

接种以上疫苗可以预防:结核病、乙型肝炎、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破伤风、白喉、麻疹、风疹、腮腺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甲型肝炎传染病的感染。希望广大儿童家长要及时带孩子接种疫苗。孩子至少需打22针次疫苗。

除此之外,其他疫苗为第二类疫苗,是指公民自费并且自愿接种的疫苗,这些疫苗有水痘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

儿童应该到哪里接种疫苗?

宝宝出生时将会在医院产科接种室内接种卡介苗和第一针乙肝疫苗,后续的疫苗接种应到居住地附近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预防接种门诊接种。我市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都设有接种门诊为适龄儿童提供方便、可及的预防接种服务。

接种疫苗需要哪些手续?

新生儿出生后,凭出生医院出具的“新生儿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管理三联单”,在一个月内到辖区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门诊为儿童免费办理预防接种证,并按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儿童应在什么时候接种国家规定的免费疫苗?

目前,我国免疫规划疫苗主要是针对6周岁以内的儿童。孩子在1周岁以内接种的疫苗较多,这些疫苗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A群流脑疫苗等。孩子在1—6周岁期间还要接种甲肝疫苗,并接种百白破、麻疹、乙脑、A+C群流脑疫苗进行加强或复种,确保抗体水平,预防各种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希望广大儿童家长要按照免疫程序和医生的约定日期为儿童及时接种相关疫苗。

孩子在接种前、后要注意什么?

接种前应准备好预防接种证。向医生提供孩子的健康状况,经医生认定没有接种禁忌症后方可接种。孩子接种疫苗后,应在接种现场观察30分钟后离开。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接种疫苗:过敏体质、急慢性严重传染病、严重慢性疾病、免疫缺陷、 对疫苗成分过敏者。发热的儿童暂缓接种。患有神经系统及精神疾病者禁止接种流脑、乙脑、百白破、白破和麻疹类疫苗。

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该怎么处理?

接种疫苗后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孩子会很安全,少数孩子会出现轻微发热反应,只要精心照料,多喂些开水,注意休息,一般在1—2天就会恢复。个别儿童在接种部位发生红肿、疼痛、硬结等,在24小时内冷敷,超过24小时热敷,每天5—6次。还有个别儿童出现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症状,这些都是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病情轻微,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多在1~2天内自行恢复,很少超过3—4天。极少数儿童在接种后可出现异常反应,如无菌性脓肿、过敏反应、晕厥等,病情相对较重,需及时与接种门诊联系,并到医院给予对症治疗。

为什么一定要按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

在每种疫苗上市之前,都要经过科学地、严格地临床试验,最后得出接种几剂次、多大剂量、间隔多长时间可以达到最佳免疫效果的结论。因此,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免疫程序。如卡介苗需要接种1剂,乙肝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脊灰疫苗等至少需要完成3剂接种才能使儿童身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力。随着儿童的长大,身体内原有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力也会逐渐下降。因此,有些疫苗还要进行加强免疫,家长应按照免疫程序带儿童接种疫苗。

不及时接种疫苗有什么后果?

由于新生儿出生后免疫系统不断发育完善,同时体内的胎传抗体也会随年龄增长逐渐消失,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规律,我们制定科学的儿童免疫程序,强调及时接种疫苗,确保儿童各个阶段健康、茁壮成长。否则,就会增加儿童暴露传染病的机会,患病后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损失。近几年,石家庄市麻疹监测系统显示,麻疹病例大多是因为儿童没有及时接种麻疹疫苗而导致的,为此,提醒广大儿童家长,要及时带孩子接种相关疫苗。

家长要保存预防接种证吗?

按照国家规定,孩子出生后1个月内,要到辖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预防接种门诊建立预防接种证,凭接种证注射各种疫苗。预防接种证不但是儿童的一个健康档案,还有许多其他功能。一是凭证接种可以防止漏种、错种疫苗,确保接种安全有效。二是给孩子办理入托、入学手续时,都要查验预防接种证。为此,家长要妥善、长期保存预防接种证。

为什么在儿童入托、入学时要查验预防接种证?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从2006年开始,我国实行入托、入学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这样既可以提高疫苗的接种率,还可以有效降低学校传染病的发生。因此,在入托、入学时,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疫苗的儿童,应当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

流动儿童也可以免费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吗?

国家规定: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享有同样免疫服务的权利,流动儿童的家长可以凭预防接种证,到就近的预防接种门诊免费接种疫苗。任何接种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为流动儿童免费接种相关疫苗。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