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日前下发通知,将从节目数量、节目内容、播出时间等方面对真人秀节目进行引导调控,原则上不允许再制作播出明星子女参与的真人秀节目。
这份《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通知》的文件要求:严格控制未成年人参与真人秀节目,不得借真人秀节目炒作包装明星,也不得在娱乐访谈、娱乐报道等节目中宣传炒作明星子女,防止包装造“星”、一夜成名。一些地方卫视表示,目前已对涉及的节目进行了相应调整。《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明星亲子真人秀将不再制作播出。
据统计,2015年,全国卫视频道有100余档综艺节目播出,其广告市场份额也超过百亿元,其中不乏一些儿童真人秀节目。同年7月,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要求真人秀节目避免过度明星化,摒弃“靠明星博收视”的错误认识,不能把节目变成拼明星和炫富的场所;并提出,真人秀节目应注意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尽量减少未成年人参与。
业内人士表示,从长远来看,真人秀节目“限童令”将对综艺节目的发展起到正确的引导及扶持作用。
○短评
保护未成年人媒体应担起责任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这张“限童令”,剑指当下虚火上升、过度消费未成年人的真人秀节目,不论是从眼前还是从长远来看,都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必要之举。
未成年人参与的真人秀节目甫一播出,既赢得了高收视率和大量的广告份额,也遭遇了各界人士的诟病,可以说,伴随着此类节目的走红,质疑声也不绝于耳:儿童形象成为带有观众情感印记的消费符号,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乃至身心健康,节目中一些价值观给儿童带来不良示范……这些都是此类节目从一诞生就抹不掉的胎记。
一方面,荧屏前的孩子讨论评点着一夜成名、被贴上各种标签的明星子女,另一方面,明星子女也在节目的录制、爆红过程中心理被逐渐异化,比如,在《爸爸去哪儿》中,有的孩子在第一次面对摄像机镜头时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但几期过后便晓得要穿白西装“耍帅”;3岁的小孩拿着狗尾巴草分发给摄影师,说:“谁给我拍得好,我给谁奖励。”这些都是此类节目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
最重要的是,电视是公共媒体,其制作、播出的节目应该遵守公序良俗和严格的标准,不能唯收视率马首是瞻,更不能什么来钱就拍什么,什么来钱就播什么,正如2015年7月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所指出的,真人秀节目要避免过度明星化,摒弃“靠明星博收视”的错误认识,纠正单纯依赖明星的倾向,不能把节目变成拼明星和炫富的场所。这既是为了给明星亲子真人秀降火,更是为了保护荧屏前的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观看、参与制作的电视节目,最起码的制作要求应该是安全无毒,即使是一丝一毫的不良影响都不能有,其他诸如有收视率、好看、有教育意义等要求,都应该是退而求其次的,这才是所有媒体应该具有的品质,也是所有媒体应该担起的责任。
赵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