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渐暖,时尚爱美的朋友已急匆匆换上了春装,尤其是许多追求苗条、“骨感”的年轻朋友更是喜欢穿上九分裤、七分裤或者干脆把裤脚挽起一截,再光着脚丫搭配双球鞋,露出纤细的脚踝或线条玲珑的脚背,既显瘦又显高,感觉自己美美的。可美是美了,从健康角度来说,春寒料峭中腿脚露出这一小截,可能会让自己受寒导致关节疼痛损伤,甚至造成一些本来属于中老年疾病的退行性病变提早发生。所以,最好还是听医生的话,早早把裤脚放下,暖和暖和吧。
挽起裤脚,脚踝表示很“受伤”
春日融融,天气和暖,时尚男女早将厚重的冬装抛掉,换上最合春光春景的美丽春装,将街头的春意点缀得更加多彩盎然。放眼望去,不少年轻朋友都喜欢把自己的牛仔裤或休闲裤的裤脚挽起一截,或者干脆穿上瘦腿的九分裤,尽显腿部优美曲线,而露在外面的纤细脚踝更让整个人多了几分苗条。如果再配上一双合脚的运动鞋,更加活力四射,青春无敌。
不过,这样穿美是美了,可你有没有想过毫无遮挡、裸露在外的脚踝会着凉受寒而受伤呢?对此,石家庄市第三医院手足外科主治医师张沉冰表示,人体的关节很“怕冷”,不仅是踝关节,寒冷会对身体诸多关节形成刺激,产生损伤,甚至可诱发关节炎、滑膜炎、腱鞘炎等多种疾病。而且对于腿部的膝关节、踝关节来说,这些关节都是负重关节,本来随着年龄增长、运动等都会产生磨损,如果平时再不加以注意,比如挽起裤脚、不穿袜子、裤子过薄不保暖等,都可能使膝关节、踝关节受凉受寒,血液循环变差,长此以往就可能对关节造成伤害,出现关节疼痛、肿胀等不适,或者会使本来属于中老年疾病的退行性病变提早在年轻时发生。
放下裤腿,春天建议“下厚上薄”
既然寒冷会让纤细的脚踝以及其他关节“受伤”,那么,我们最好能给关节以最温暖的保护,让它们少受点伤。
首先,在春季着装上,可以"下厚上薄",即上衣可以适当少穿,但保护下肢的长裤、袜子、鞋子等就不能仅考虑美观与否,还应该注重保暖功能。当然,着装最重要的原则是舒适,并不是说不管天气怎么变都得"下厚上薄",而应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让身体保证不受寒的同时,也不要捂得过厚,否则出一身汗,再一吹风,反而更容易伤风感冒。
其次,对于踝关节、膝关节以及肩关节、腰部等“重点保护”部位,更要注意保暖,在穿衣时可以适当予以加厚,千万不要光图漂亮就把脚踝、膝盖、肩头或腰肢等部位早早地暴露在微凉的春风里。
另外,除了衣着注意保暖,在洗浴时更要小心,不要洗凉水澡或用凉水洗脚,以免因此受寒。
保护关节,年轻人还要学会运动
近年来关节炎等疾病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有所增加,张沉冰认为这种状况除了与年轻人穿衣只顾形象不注意保暖、或久坐、吹空调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外,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原因就是运动损伤。
年轻人很注重运动,且进行较为剧烈运动的机会也较多,但也由于年轻而自认为无所畏惧,往往在运动中不注意自我保护,或者运动前没做好准备活动,这都会使年轻人运动损伤的几率增加,例如踝关节扭伤,或旋转、疾跑急停、上下楼等都会加重膝关节负担而导致损伤;或者在运动损伤后不重视,继续带伤运动,这还会造成创伤性关节炎。另外,受不良生活方式影响,许多朋友年纪轻轻就肥胖、超重,过高的体重也会加重膝、踝等负重关节的负荷,造成损伤隐患。
张沉冰建议,年轻的朋友要保护关节健康,一方面要注意穿衣的保暖功能,另一方面则要学会运动:运动前认真做好准备运动;运动受伤后,哪怕只是软组织挫伤,也要适当休息,避免带伤运动;超重或肥胖的朋友,运动时最好不要选择负重活动,可以选择游泳、骑车等对关节负担较小的运动。
别让这些时尚变成“美丽的忧伤”
长期穿高跟鞋:高跟鞋可以让女性更有“女人味”,但如果长期穿,疲劳不说,还会使脊柱、膝关节等处承受较大的压力,久而久之会导致关节磨损和膝关节炎。而且不合脚的高跟鞋,例如过紧、过尖等,还会导致大脚趾发生变形、向内倾斜、拇指外翻等。
光脚穿鞋:别以为天热了光着脚就不会受寒!而且,脚部失去了袜子的保护,若恰巧鞋底过于硬或太过薄,那么脚部在行走时就得不到缓冲,易受伤。
紧身裤:紧紧包住臀部和腿部的紧身裤,虽然塑造了“骨感美”,但穿的时间长了,就会影响腿部活动以及血液循环,甚至产生腿部疼痛。特别需要提醒的是,过紧的裤子还会对生殖系统产生一定的危害,男性会使精子的生成量减少,女性会因透气性变差、分泌物不易排出,进而引起阴道炎等妇科疾病。
大包包:各式各样的包包是女性出行不可少的时尚“配件”,但过大、过沉的包包虽然可以在某些场合为个人形象加分,但也会对颈部、肩背部等处形成较大的负担,会使肩背部前倾,慢慢就会改变身体姿势,反而影响美观。
戴耳机:戴上最“潮”的耳机走在路上,给自己营造出一副特立独行的氛围。虽看起来很美,但听起来却不那么健康。长期佩戴耳机,且耳机声音过大(例如在身边的人也能听到耳机内的声音),相当于让耳朵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会对听力造成损伤;而且边走边听耳机还会分散注意力,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延伸
参考
“春捂”还要“捂”多久?要看气温和体质
春季养生,提的最多的可以算是“春捂”了。但“春捂”要掌握怎样的原则,才算得上是正确“捂”呢?
原则一:随机应变
俗语所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只是针对季节特点做出的大概提醒,并没有严格到春天必须“捂”多少天才能避免生病。大家不必因为说“春捂”就在整个春天穿得厚厚的,也不能说因为“春捂”,就是天热了出一身汗也不换衣服。正确的做法,还是要根据天气的实际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穿衣或生活。比如温度升上去了,咱就可以换上较轻便的春装,大不了随身带一件比较厚的外套,早晚较凉的时候可以加上。但厚衣服也不要着急收起来,就像最近,气温突然下降,单薄的春装显然不足以御寒,那就得赶快翻出厚衣服,加到身上。
原则二:“捂”重点
“春捂”不是说捂上厚衣服就算完事,关键是身体的几个重点部位要护上。除了咱们前面说到的脚踝、足部需要保暖“捂”上,此外头、脚、颈、手等部位同样也需要呵护,外出时,尤其是风比较大的时候,除了穿上能防风的衣物,最好也要戴上帽子、纱巾、口罩及手套等,予以保护。
原则三:根据体质
不同体质的人,“春捂”也有所区别。像老人、小孩及免疫力较低者可以多捂几天,而体热易出汗的人最好就不要捂得过长或过厚。如果在温度较高(一般在15摄氏度以上)的时候,身体出汗,就提示捂得较多了,可以适当减些衣物。否则汗出当风更易感冒。
原则四:捂身不捂心
春天的标志是旺盛的生命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蓬勃的力量,它不受任何束缚与拘束,保持自由通畅的状态。体现在心情情志上,就是要避免抑郁不畅,而应开阔心胸,怡情养性。建议大家不要总窝在室内,可以到户外踏青赏景,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天地间蓬勃的生气,借此怡养自己的性情,开阔胸怀,让自己的心情像春天一样舒畅、乐观、充满生机,避免抑郁、生气等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