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好肝健康一整年 养肝防“肝怒”稳住血压不再难

2016-04-13 11:26 羊城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养肝防“肝怒”,稳住血压不再难!

春季很多人会感到心情郁闷,脾气暴躁,血压也蹭蹭的往上窜。中医认为“肝喜调达而恶抑郁”,肝与草木相似,草木在春季萌发生长,肝脏在春季时功能也更活跃,引导气血从里向外调动,排泄体内的浑浊之气。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脏是个统领千军万马的大将军,有勇有谋,受不得约束。春季肝气郁结的人,心情阴郁、闷闷不乐、感觉活得憋屈!俗话说:“万病气上来”,这些负面情绪不断的累积叠加,更成了高血压、中风、心梗等诸多顽疾的导火索!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藏血。疏泄是指肝有升发和疏通排泄功能;肝主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肝脏就象一个中央银行,负责管理身体的“三大货币”:气、血、水的流通。人体气血畅通,废物能正常排泄,都是靠这两大生理功能来完成。所以肝的疏泄和藏血,是保证人体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主要条件。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上有老下有小负担重,亚健康越来越多。这些不良的情绪,在肝脏疏泄条达时碍手碍脚,使肝脏很不舒服,憋屈难受,时间长了,疾病就会从情志不畅,气机阻滞,一步一步发展而来。

疏泄不及——肝气郁结,气的升发不畅,气机郁结,就会出现抑郁寡欢、多愁善感、精神萎靡,不欲食,胸胁腹胀痛等不适。

疏泄太过——肝气上逆,升发太过下降不及,肝气上逆,就会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情绪激动,甚至出现吐血、鼻出血、晕厥。

《内经·五脏生成篇》将肝藏血的功能作了精确的论述:“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当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时,肝血向外输布;安静休息、情绪稳定时,外周血液需用量相对减少,部分血液便归藏于肝。肝藏血的功能失常,可致血液亏虚或血液妄行。肝血不足,不能濡养于目,则两目干涩昏花;不能濡养于筋,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肝不藏血,血液妄行,可致吐血、衄血,月经过多,甚则崩漏。

春季养好肝 健康一整年

人的生命活动,依赖于脏腑之间的紧密联系,中医理论《黄帝内经》认为:“百病之源,五脏为根,各种慢性疾病都由五脏虚弱、受损而引起”。远离慢性病,还需五脏同调,内外双修!“肝五行属木,木曰曲直喜调达”,传统中医在治疗肝脏的时候,大多采用疏肝理气,养血柔肝的方法。

五脏相生相克,相互影响,葛洪提出:人体的健康要建立在五脏平衡基础上。春季不养好肝,心火上延,夏天就会出现心慌气短,胸闷多汗;肝木太强,压制脾土,引发腹泻、消化不良;秋天出现鼻炎、皮肤瘙痒、哮喘等问题。肝阳上亢,肾水不能涵木,出现手脚冰凉、风湿骨病、关节炎等。五脏健康,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此对于春季因肝气淤滞、肝血不足引发的血压升高、烦躁易怒、眼干眼涩、抽筋等诸多问题,我们在疏肝理气,补养肝血的同时,更要对五脏进行全面系统的养护,五脏平衡气血充足,自然百病不侵。

养肝小妙招,巧用帮大忙!

双决明粥

【原料】石决明25克,决明子10克,白菊花15克,粳米100克,冰糖6克。

【做法】将决明子入锅炒至出香味时起锅。白菊花、石决明入砂锅煎汁,取汁去渣。粳米淘净,与药汁煮成粥加冰糖食用。

【服法】早晚各服1次,3-5天为一个疗程。

【功效】养肝潜阳,清肝明目。

【应用】适用于目赤肿痛、羞明多泪、头胀头痛,或肝肾亏虚、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视物模糊、目睛干涩等症。

菊花饮

【原料】菊花适量,泡水不加糖,加点蜂蜜。

【做法】菊花泡好后,先别喝,先用菊花茶的热气熏眼睛,之后再喝。

【功效】菊花入肺肝经,能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纾解肝郁,失眠多梦,心悸,心慌,气短,憋闷等。用菊花茶熏眼睛,起到明目,消除眼疲劳,宁心安神的效果。

顶天立地清肝功

【动作要领】

1、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目平视,舌抵上腭,上身保持直立,鼻吸鼻呼,全身放松;

2、双手自体侧缓缓举至头顶,转掌心向上,用力向上托举,足跟随双手的托举而起落;

3、缓缓放下手臂至耳部,缓缓向上托起;

4、托举七次后,双手转向掌心朝下,合于丹田处。

【适用范围】 经常练习对两肋胀痛、烦躁易怒、高血压、手臂发麻、脂肪肝、老花眼、更年期综合症有缓解作用。

肝脏好不好,一测便知道

1、眼干眼涩:眼睛干涩,眼屎增多,经常不自觉的揉眼睛,早晨起床时眼睛里布满血丝。

2、指甲凹凸不平:指甲是“筋”的一部分,肝脏功能下降,指甲上条纹增多,出现凸起凹陷,肝血不足指甲出现小白点。

3、鼻头发红:鼻头毛细血管扩张形成“红鼻子”,女性在肝脏功能降低、荷尔蒙紊乱时容易出现“红鼻子”。

4、蜘蛛痣:面部、脖颈、上肢出现小红点,微微高出皮肤,从红点向外,伸出一些细小的毛细血管,像蜘蛛肢脚。

5、掌红斑:掌红斑出现在手掌或指尖处,出现在手掌时,部位在拇指及小指根部的“大鱼际”和“小鱼际”,这些部位呈弥漫性潮红,压之退色。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