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军旅情缘
还记得集合时紧凑的脚步声,还记得出操时那响亮的口号,还记得执勤时那坚毅的眼神。这些就像发生在昨天,深深刻在我脑海里。
每每想到和战友们一起度过的那些日子,嘴角总会情不自禁地上扬。
军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群体里待过之后,会慢慢养成执着和刚毅的精神。走过这一段历程,让我感到弥足珍贵。
虽然军旅生活很苦,但是我却过得有滋有味。
一次,支队长突击检查我中队应急班的出警速度与携带装备状况。作为应急班成员,从接到命令,到整装待发,仅仅用时3分钟。支队长仔细审核了每一项应急程序,勉励我们再接再厉,时刻保持警惕,做好安全保障工作,体现武警战士雷厉风行的作风。
验收合格的背后,是无数次夜晚吹响的紧急集合号,是无数次整装练习,是无数次战备动作的操练。时间以秒计时,枯燥的练习重复到木然。一次次速度的提升,个中辛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味得到。
看我端着狙击步枪与战友们进行战术协同演练(图中第二位),可能大家都会以为我是一名军事突击战斗员。其实,我是中队的一名后勤勤务兵,每天在中队办公室收发报纸信件,给客人沏茶倒水。刚开始,我对这个岗位颇有抵触,后来经过领导的思想教育,我迅速端正了思想。在领导的支持下,不仅努力做好后勤服务,同时还抓紧时间进行战术操练。
在战友们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我的军事素质有了显著提高,支队每次组织军事比武,队长都要抽调我去参加,为中队争取荣誉。
这让我想起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军人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记得一次400米障碍比武竞赛,我凭借良好的体能,以优异成绩完成比赛,恰逢支队政委莅临观摩,他一眼就认出我,说:“你不是后勤兵吗?400米障碍跑的这么快啊!”我回答:“我们中队不管是不是后勤兵,人人都拉得出,打得赢。”政委听后连连称赞。
2014年12月,我怀着对老中队的不舍,对老战友的挂念,光荣地退出现役,成为了一名退伍老兵。但部队优良的作风我始终难忘,当新单位的同事叫我的名字时,我仍会回答:“到!”这是属于军人的印记。
军人的习惯,影响到了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当看到工友作业可能出现安全隐患时,我总会善意地提醒一下,避免危险发生。遇到工友需要帮助时,我总会主动询问,希望能帮助其解决困难。
有时候,我总是在问自己:“军人是什么?”每次深思后的回答也只有一个:“一份真汉子的执着,一份舍身为国的勇气。”
不管到哪儿,我都会把这种“退伍不退军人本色、卸甲不懈报国之志”的精神传承好,因为在心中,我深藏着一份属于军人的执着和坚毅。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当下,是“商人精神”横行的年代,个人和企业都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
作为建筑企业,实现新的经济运行轨道上的“弯道超车”和快速、持续、稳健发展,必须定力如一地传承、修炼我们的工匠精神,必须善始善终地执着、守护中建的匠心品质。
用工匠精神铸造卓越精品。瑞士手表之所以誉载天下、荣为经典,靠的就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
在建筑市场博弈激烈的环境下,惟质量为王,惟声誉为上。工程项目就是我们手中的“手表”,在过程建造中,要坚持品质至上,以做“针线活”的理念,用专注、敬业,精雕细琢每个分部分项、每道工序、每处部位,哪怕是一块砖,一面墙,都要在细节中脚踏实地,追求完美。在严谨细致中精工打磨,构铸标准,以契约精神,打造行业样板和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实现品质造就品牌、经典印证实力。
同质相竞,差异者胜。要秉承差异化思维优势,坚持笃诚守信,用专业、坚持,铸就良心工程,杜绝投机取巧、低水平粗制滥造。要钻研细微,反复优化,持续提升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和服务水准,通过完美、超值、差异、响当当的服务,追求各方最大和谐,树立“八局制造”品牌形象,实现品质保障、价值创造。
用工匠精神驱动创新发展。北有万达,南有万科,万科的工匠精神,体现在小到一块地砖都要反复实践,极度关注细节与标准创新。面对浩荡市场洪流,保持发展鳌头地位,必须常做常新、做专做精、做细做远,用创新驱动发展、打造竞技新优势。
苟日新,日日新,要秉持极致创新、凝神专一的精髓,对产品持续改进、推陈出新,不断创新生产及技术细节工艺,提高建造技术,提升产品综合性价比,并把产业链优势做到极致。要筑就价值体验概念,延扩服务及共享边界,持续提供增量附加值,为业主提供超预期的价值享受。
体系运营,管理为基,要专注管理大升级,因时制宜地聚焦体制机制更新,超前五年想,提前三年做,以先进管理制度、经营理念和创新实践,带动企业续航发展。
美国家族企业历经百年而不倒,秘诀在人才,利器是人才。突破竞争大格局,提速转型大业,蓄足“工匠池”迫在眉睫,要培储具备前沿思维、超凡能力、一丝不苟的八局“大匠”队伍,致力营造激发组织、个人活力的创新氛围,通过“造血”功能提升,助力企业实现快速、创新、滚动发展的终极目标。
用工匠精神培育企业文脉。十年企业靠管理,百年企业靠文化。但凡优秀企业,都具有明显的工匠精神和气质。百年发展、匠心支撑,绘就“十三五”恢弘篇章,要把八局品质、创新、拼搏、绿色、人文等理念与精雕细琢、耐心专一、永不满足、追求极致等匠心精神兼收融合,持续积淀文化底蕴,激活形成精致、坚持、向往、追求、共享的文化脉络和八局灵魂,让员工热爱、专注自己的职业和产品,用超高技能和创新思维去设计和打造产品。
工匠精神是企业文化,也是个人理想、人生态度,要把敬业求实、德才双顾、宁静坚定、大爱存心、共享体悟等匠心理念揉灌进价值观教育,深入到职业规划和发展通道,形成敬重工匠、推崇工匠、争当工匠的氛围,引导员工把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精神代代相传,并能放下功利心、浮躁心、投机心,把做产品、干工作当成实现理想、同享同乐的人文行为和修行乐趣。
其身正,不令则行,各级领导更要当“先行工匠”,春风化雨,润泽教化,引领团队养习惯、烙标准、聚风气,不断孵化“后来工匠”,通过一种精神追随和主流信仰,激活企业发展内生源动力。
匠心筑梦,圆梦未来。呼唤、回归工匠精神,重提、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之道,是打造百年基业的必然之道,也是转型改革的大逻辑,更是必须答好的时代考题。
世间几许真情
这几天重温了上学时期看过的《一公升的眼泪》和《野猪大改造》,好久没有因为电视剧而流泪了。
二者相比,我更喜欢后者。剧中,修二和彰很自然地想要帮助弱势的信子,喜欢他们那种为了别人不顾自己的单纯。是他们点燃了信子生存下去的希望,让信子重新拥有了正常人可以拥有的梦想。没有他们的日子里,信子会更加珍惜自己,珍惜身边的一切、身边的每一个朋友。
最后,信子终于学会了笑,她快步跑上楼梯,却猛然想起那两个人已经不在这所学校、这个城市。但是,他们三个人依然快乐地面对人生,毕竟他们的旅程才刚刚开始。我也在心里默默地祝福着他们。
特别喜欢其中的一段:信子弄坏了“神树”,只有一个“符”可以给最亲近的人,信子犹豫着不知道该给谁,最后终于下定决心扔向了大海,选择三个人一起面对上天的“谴责”。最后,“谴责”并没有出现,三个人依然平安。看到这里,我感到很欣慰。
联想起自己的高中生活,高一快乐而平淡,高二充实又欣喜,高三有太多的彷徨、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沮丧、太多的遗憾……但也有太多的惊喜和奇迹。当然,最多的还是真情流露。
忘不了每个人的鼓励,忘不了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帮助,更忘不了失意彷徨时朋友的雪中送炭。如今,高中生活离我已十年有余,或许有些人已经不再那么亲密,甚至已经失去了联络,但那些善意的微笑和温和的眼神,永远都不会遗忘。即使远在天边,即使忘记姓名,我依然会为他们默默祷告,希望上天保佑这些善良的人一生平安。
常常想,现在的自己其实过得也算自给自足,为什么仍会偶有感伤?也许有些人觉得这是矫情,就像辛弃疾所说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我也只是想把心中所感表达出来而已。所以,每次回老家总会翻看以前的同学录,在空白处写下思绪,想念抑或留恋,不得而知。
还想说说《一公升的眼泪》,很感人,不忍忽略和错过。因为是真人真事,所以更觉得辛酸。年仅15岁的亚也承受了太多不该承受的不公平,老天为什么会让这么小的孩子得这种残忍的病呢?想一想,如果这种不幸落在自己身上会怎么样?不得而知。难道如花的年龄。的确如花儿一样容易凋谢吗?怪不得中国人都赞赏“花未全开月未全圆”的时光,因为花完全开放,就意味着即将凋零,月入圆盘,就意味着即将亏损。衷心祝愿亚也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幸福。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更应该珍惜所拥有的,珍惜可以走路的时光,珍惜可以说话的快乐,珍惜来自小事情的成就……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就是幸福。
其实,很多事情并不在于多么惊天动地,而是要从细微之处得到收获。学会体味,也就意味着成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开创自己的天地。
把自己雕琢成美玉
作为80后,小时候的我们,仿佛是一块石头,但父母更加期盼着将来,希望我们能成为一块美玉。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大多都已为人父为人母,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有的已初见玉质,有的却始终没有离开父母的呵护,依旧是一块顽石。
当下的时代给我们冠上了“富二代、啃老族、月光族”的标签,被社会认为是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如今的自己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纪,结了婚,成了家,也刚刚孕育出了下一代。上有老,下有小,还没孝敬照顾父母,我们已经把自己的下一代丢给了他们。在工作中没有目标、没有理想,奋斗学习少了,享乐牢骚多了,每天还总抱怨自己很累、压力很大,面临着“三十难立”的尴尬境地。
我喜欢玉,喜欢玉的质地温润,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喜欢玉的品质坚硬而不伤人。玉承载着中华文化,承载着美丽的事物。古有战国和氏璧,现有奥运金镶玉。国无玉,不强;家无玉,不富;人无玉,不贵。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玉石,就属和氏璧了,与其相关的典故是《完璧归赵》,一块和氏璧可换取十五座城池。我们自己不求成为多么价值连城的玉石,但也不能只是一块毫无意义的石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再好的玉石,不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也不会成为出众的玉器。天资再聪明的人,不勤奋努力,也不会成为有用之才。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冲刷、历练,才能凿去我们身上的石质。只有多看书、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和业务能力,才能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才能成为一名有思想、有文化的佼佼者,才能为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做一名合格的父亲、母亲。
我要不断打磨自己,把自己雕琢成一块父母心中的美玉,成为一件有潜力、可收藏的艺术品。
建筑之美
在建筑工地,钢筋、水泥、架管、木方等各种材料,也可以是“美”的。
如同《桃花源记》里描述的一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无需三年五载,钢筋、水泥等材料便堆砌成一座美丽的建筑,这样的美便出自建筑业的能工巧匠之手,他们将钢筋绑扎得密实紧凑、实用大方,既满足了工程之用,又有着特有的美感。看那钢筋绑扎,经纬交织整齐划一,架子管搭设步步为营极有条理,竣工后展现出来的或是庄严雄壮或是时尚精美,这不仅是工程,也是一门艺术,一如诗词之格律,交响之华章。
东三环是北京较为繁华的地段之一,在3各类建筑遍地开花,令人眼花缭乱。尤其晚上,华灯初上,各大写字楼内灯火闪耀,为这城市增添了华美的色彩。
最令人期待的国贸三期“中国尊”还未亮相,这座高达500米的北京市第一高楼,也将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地标。这些建筑,都由我们中国的能工巧匠所建造。
塔吊是建筑工地不可或缺的大型机械。这个当今建筑业最不可或缺的大型机械,在高层建筑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塔吊犹如巨人的臂膀擎天而立,助高楼建设一臂之力。没有塔吊,就没有如今的迪拜哈利法塔(高828米、162层)直耸云霄。有幸看过塔司在驾驶室内拍下的优美画面,那是真正的“一览众山小”,无论东方日出或是夕阳西下,那幅似乎只有在云端才能欣赏的美景,被塔司们尽收眼底。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工人们却是这美好的缔造者。建筑之美,体现了建设者的劳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