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教育部发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这是世界首次发布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0%,与新中国成立时相比,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长超过150倍,预计到2019年,将达到50%以上,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数据指出,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在1949年为11.7万,2015年为3700万,与新中国成立时相比,高等教育的规模增长超过310倍,位居世界第一。目前,全世界平均每5个在校大学生中至少有1个是在中国高校学习的。
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并适度超前。2000年以来,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中国主动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步调保持协调。新建院校助推中国高等教育大转型,占据“半壁江山”,与产业结构对接更加紧密。
2010-2014年,全国高校固定资产总值增加了42.15%,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增加了57%;十多年来,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数增加2倍多,而且超过半数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位。
然而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中国高等教育问题依然不少。主要表现为“四不够、一不高”,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不够,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率不高;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是“软肋”;高水平教师和创新团队不够,教学经费和实践资源不足;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不够,对教师评价“重科研轻教学”;就业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不高,不同类型院校学生对学习过程体验和就业状况满意度存在不平衡现象,“级差”现象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