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制造业 “两只手”如何相得益彰

2016-04-11 11:44 解放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振兴制造业,“两只手”如何相得益彰

今年前两个月,上海工业产值出现下滑。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目前一系列稳定工业增长、同时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措施正在加紧酝酿。振兴制造业,政府“有形之手”怎么作为,怎样撬动市场“无形之手”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是上海“十三五”开局之年需要深思熟虑的待解之题。

政策方向传递新信号

系列政策尚有待出台和落地,然而最新的政策方向,已经传递出信号:调控经济、扶持产业,政府积极作为,但“有形之手”,其作用方式正在发生转变。

按照过去的惯常思维,政府扶持产业,往往会制定产业导向目录,出台相应的补贴、奖励政策;又或者是制定具体产业规划,打造产业集聚区。这些办法见效快、拉动作用大;对企业来说,在困难处境中,也迫切期待政府指明路径,并且拉一把、送一程。但习惯了这样的方式,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难免模糊不清,企业容易患上“补贴依赖症”,过度紧盯政府的产业目录,却忽略了自身在市场上试错,忽视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制造业的困境需要政府‘有形之手’作为,但作为背后理念必须要转变,政府不能样样事情冲在前头,特别是在产业选择问题上,要将决定权交给企业、交给市场。”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表示。

政府有所不为,也要有所作为,新的发展理念下,“有形之手”,究竟应该作为在哪里?

“上海推进供给侧改革,要注重远近结合。”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表示,上海需要统筹考虑战略和战术,既要着眼长远,从要素升级、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等方面入手,从根本上提升中长期供给效率和竞争力,也要立足当前,抓紧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强需求管理,形成一揽子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

3月下旬,上海降低社保缴费率减轻企业负担的实际举措已经先行出台,将在今年减少企业负担135亿元。这一带有普惠性质的“降成本”举措,可以说既是短期内围绕企业劳动力成本高企瓶颈问题的针对性措施,又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的举措之一。据参与政策制定的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上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方向将是聚焦优化供给结构,推进企业创新;降低企业成本,优化要素配置;深化制度改革,提高供需协同能力。比如,正在研究的政策将着眼于融资成本的降低,同时合理化土地成本、用能成本等要素成本。

营造更公平健康的环境

在上海有着太阳能光伏、高端智能电器、石墨烯等重要产业布局的正泰集团,较早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找到了新的发展动能,正在摆脱困境,形成发展新态势。

正泰集团在上海成功研发出我国首台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高端生产设备(PECVD),打破了西方长期垄断; 自主开发的基于云计算技术、超过1000万点的新型轨道交通综合监控云平台也已在上海工厂面世。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有着朴素的看法:“存钱不如存技术,既要挣票子,也要创品牌。”

民营企业是上海制造业领域中的重要力量,它们向来是实体经济中最活跃、最灵敏的“神经细胞”。事实上,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之前,现实经济活动中,许多企业已经开始了实践,民营企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在当前的制造业困境中,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面临的压力和困难,十分突出。不少企业家坦言,制造业利润极为微薄,不少项目迟迟不开工,甚至是不敢开工,开工后又不敢投产。

行业环境不佳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民企对更加公平健康的发展环境有强烈期待。南存辉建议,应该完善政府采购和招投标机制,对自主创新品牌实行优质优价,支持国产首台套技术装备推广应用。而这,正是政府“有形之手”发挥作用的关键领域。他的建议只是民企的众多呼声中的一条,折射出对上海构建开放有序市场体系的迫切期盼。肖林认为,在上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着力打破民营企业在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市场准入等环节面临的隐性壁垒,废除限制公平竞争的不合理规定。更进一步,上海还需要构建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需要加快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实行中外资一致、国企民企一致。

“公平的环境在当前尤为重要”,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王思政表示,上海要创新制度供给,要让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平等发展,“如果能营造一种环境,让不管哪种所有制企业,都把这片土地当做自己的家、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一定会迸发出强劲的增长动能。”

下大力气培育企业家精神

去年,飞乐音响聘用民企老板作为国企总经理的案例引发广泛关注。如今,这家被注入“狼性”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已经成为国内照明行业的“威武之师”。今年年初,飞乐音响接连大手笔海外收购、斩获大笔订单,业绩备受瞩目。

“近年来,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上海国企已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经理人,在二三级企业尤其明显。”上海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生产力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上海向来不缺优秀人才,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今天的上海制造业企业中,领军人才供给依然不足,尤其是企业家精神,还相对缺乏。纵向看,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大潮中,上海形成了一批经营能力突出、富有人格魅力的卓越企业家,务实、创新、大气……特征鲜明的海派企业家群体,是上海制造业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直接推动者。近年来,随着众多老一辈知名海派企业家退出舞台,新一批学历更高、专业素养更突出、精力更充沛的企业家接过企业经营管理的重任。然而时过境迁,经济步入新常态,需求从旺盛转向低迷,传统的经营方式遭遇瓶颈,面对下行压力,一些企业经营者趋于保守,对于创新突破、承担风险,表现出犹豫不定。

“之所以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因为全球经济都面临着新旧交替,新的产业没起来,旧的产业衰退了,所以陷入增长困境。”上海社科院经济所所长石良平表示。在这种“创新周期”下,上海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依靠敢于冒险、敢于试错的企业家精神;而一味保守,因循守旧,寄希望于外部市场复苏,只会最终被市场淘汰。

企业管理领域专家指出,在培育企业家精神过程中,目前上海已经致力于创建机制,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氛围在企业界渐渐形成,但除了正向激励机制外,上海的企业家还需要形成更强烈的危机意识。比如华为,从任正非到现在的每一位轮值CEO,都始终在思考着失败的问题,危机意识渗透到企业文化的深处。上海企业需要继续从像华为这样的企业中汲取经验,学习其企业家精神。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作者:徐蒙 刘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