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限薪令的作用下,上市银行2015年度报告显示,银行高管的薪酬水平出现显著下降,这显然是一件好事,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银行高管开始流入其他非国有企业,这或许又是一种人才流失。有没有一种办法能够既实现分配体制的均衡,又能让国有银行留住人才呢?笔者认为创新薪酬体制是一个可行办法。
如何创新,既让银行高管少从上市公司领工资,也能尽可能多地从资本市场获得收益。股票期权正能满足这种需要。例如,在银行高管相对较低的薪金收入之外,上市公司还可以给高管们一些认股权证,以工商银行为例,现在股价4.26元,假如给行长100万股行权价为4.5元的认股期权、100万股行权价为5元的认股期权、100万股行权价为5.5元的认股期权、100万股行权价为6元的认股期权,期权的有效期都是三年,采用美式期权,即三年内的任何时间都可以行权。
于是当工商银行的股价越高,那么行长的期权收入也就越高,例如当工商银行股价涨至5元时,行长可以行权4.5元的期权,花费450万元买入100万股工商银行股价,随后按照5元的股价卖出,可以获得50万元利润;后来股价又上涨至6元,行长又行权了5元的期权100万股,并按照6元卖出持股,获利100万元;当股价涨至7元,行长行权了价格为5.5元和6元的各100万股期权,并卖出股票,获利250万元,累计获利400万元。
按照这样的设计,工商银行股价越高,高管们自己的收入也就越高,同时投资者和国有股权的增值也就越高,这样就能够实现多方共赢的结局,当然如果工商银行股价表现不佳,无法达到行权价格,那么这个期权也是废纸一张。
如果高管们能够让银行股更加具有吸引力,投资者愿意给出更高的估值,那么他们收入多一点也无可厚非,最重要的是防止了国有银行人才大量向非国有企业流失的风险。如果人才都跑了,国有银行的业绩增长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也就变得难上加难了。
其实,采用创新的薪酬体制,让高级管理人员尽量多从资本市场获得收益,而非从上市公司获得薪金收入,符合大多数国有上市公司,也符合国际惯例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而且好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提高高管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减少普通人民群众的仇富心理。因为国企高管在获得高收入的同时,必然是公司给投资者提供了满意的投资回报,这样的人才,不仅值得培养,而且也应该享受富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