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变暖,旅游逐渐进入旺季,国内景区的门票也开启了旺季模式。自4月份以来,众多知名景区的门票价格开始上调。
随着国人经济实力、消费能力的提升,旅游市场的需求逐步增加。如此背景下,提高景区旺季的门票价格,自然能为景区管理方带来更多的收益。可明明是利益所趋,却偏偏有人要冠冕堂皇地打出“减少人流,缓解拥堵”的名号。在大家都重视休闲娱乐、追求旅游放松的时代,门票价格要有多大幅度的提升才能影响旅游的吸引力呢?旺季门票上涨恐怕很难消减富人旅游的热度,只能抑制一部分旅游预算并不宽裕者的出游需求。但如此一来,旅游资源的公益性与公共性不是也被破坏了吗?与其费尽心思与民争利,景区管理方不如多一些担当,让公共旅游资源全民共享。——吴语
“景区乱涨价”、“门票依赖症”等现象是国内旅游业的“顽症”。门票涨价、服务缩水也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障碍之一。很多游客最直观的体会,莫过于花了更多的钱,却享受不到优质的旅游体验。如果旅游经济完全变成了“门票经济”,那么被关在门票围墙内的景点就会像笼中之鸟,失去了生命活力。因此,景区不能仅盯着门票收入,而要着眼于整体水平提升之后的收益。即便是确有必要涨价的,也要借此机会提升管理水平,用好民意沟通平台,把收支账本做得明明白白,把每一分钱都用到提高群众旅游满意度上。——沈峰
遏制门票乱象的核心是打破固有的利益掣肘,理顺政府与旅游市场、地方与国民福利、宏观指导与微观调节之间的关系,重新建立多方受益共赢的格局。在早前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明确提出,实行景区门票分类改革,厘清利益分享机制与监管部门管理职责,最终实现门票的分类管理指导。对于私有化景区,以指导为主,放开经营;对国有景区,则可划分为经营性与公益性景区,明确经营性景区只能获取适当的利润,公益性则应纳入财政兜底。关键是要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逐步建立由国家、省和城市组成的三级公益景区体系。——木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