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三个主旨与“水环境水资源水污染”相关的新闻。先是最大的:《长江“不治不行了”,这可能是它最后的救赎》。(4月9日《南方周末》)
此前数十年,关于长江流域,若说印象最深,还只是“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带等政经视角,以及占全国四成经济体量的财富记忆,那现在,风向正在悄然发生变化:2016年伊始,长江重新成为国家顶层设计关注的关键词,而这一关键词的释义,已非以往“黄金水道”、“立体交通走廊”等,而是“修复生态”。为何选此时,相关人士均表示:已到“不治不行了”的地步。这早已不再是秘密。不管是生活在长江流域的人们,还是关注过相关报道,大概都不会否认这一事实。
而相比地上奔流不息大江大河,接着第二条,或许关注度就有限,因它隐于地表之下:水利部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水库水源地水质有11%不达标,湖泊水源地水质约70%不达标,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约60%不达标。(4月10日《南方都市报》)近10年来中国水污染事件高发,水污染事故近几年每年都不少。水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也到了必须直面的时候。这其实是中科院院士在一个关于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污染专题会上的发言,虽是学术交流场合,但所提及问题却非常现实。
紧接着,一则“旧案新诉”又把我们对水安全的注意力,细化到一个更不易觉察但更具象的层面。该案是河北2015年度十大污染环境案件之首——“河北两团伙挖暗道偷排废液,居民被毒死”。(4月10日澎湃新闻)案情曲折,这里简述一下:两个偷排废酸废碱的团伙,直接将污染肥料倒入偷挖暗道,酸碱废液直排城市下水管网,产生毒气将一位市民毒死。
强酸强碱化学废料,就这样在贪图几十块钱人工处理费且毫无资质的人手里,流进城市下水道。在人人只为眼前一点蝇利而不惜危害公共安全的“互害链条”上,谁是下一个受害者,或说谁是真正超然世外的无辜者?这样的“下水道秘密”还藏有多少?难道每次都必须“夺命奇案”噱头才能唤起注意?
城市地下管道,牵连千家万户。此案不像修复长江那么恢弘,也不像地下水资源污染一样难找具体“嫌疑人”。哪怕当一般刑事案,生产运输处理强酸强碱的责任人,都是可查的。如连这都不能做到刑罚相当,那么很难安抚公众焦虑。要让“酸碱杀人”奇案不重演,让下水管道彻底安全,让人人不为饮用水和地下水过度焦虑,水安全必须要得到地表地下、江河湖海、城内管网的全方位保障。◎李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