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90后”是个性鲜明的一代,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为自己而活。但是谁的青春不迷茫?“90后”在求职时也依然会走弯路,超过七成大学毕业生选择的就业期望岗位并不匹配他们的行为特征和能力特点。
期望岗位与个人能力匹配度低
很多毕业生对于想要做什么工作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往往个人实际的能力与理想相差甚远。从2015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岗位与个人特征匹配情况来看,研发类的匹配度算最高的,意向岗位与个人实际能匹配上的比例为38.7%,技术类的最低,个人期望岗位与实际能力匹配上的比例仅有22%。
经过大数据调研,硕士、来自科研机构和985院校的毕业生、法学和理学学位的毕业生,这些人对自己的自我定位和未来的职业规划认识往往不够理性和清晰。
“海归”职场情商更高
在面临毕业选择时,往往有找工作、出国、考研、考公务员等出路。出国也从曾经的精英代名词变得越来越可实现。然而“海归”就业压力不比“土鳖”小,回国找工作不过是一秒钟从“海归”变海待。
“海归”回国求职在市场上并没有凸显出优势来。从招聘方反馈回来的情况看,很多海归在国外过了几年,开始变得不能适应本土的企业文化,不了解企业对应聘者的真正需求。同时海归在留学时也没有明确目标,不清楚自己的优势,没有集中精力去培养和优化自己,因此在应聘时与本土毕业生相比,竞争力也不够突出。
不过当“海归”和本土毕业生软实力方面进行比较,港澳台及海外院校求学的毕业生在创新力和情绪力两项得分最高,海归们往往更加懂得创新,职场情商也更高。而国内院校的毕业生在社交力、情绪力、创新力、支持力、尽责力五项上得分都比较均衡,并不见有特别明显的优势。
躲避着苟且幻想诗和远方
求学期间对于自己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工作,进入什么行业多数人都没有明确的概念。大学校园就像是青春的象牙塔,让学生们可以躲避着生活的苟且,幻想着诗和远方。
相比有工作经验的职场人,大学生找工作时更加在乎个人的成长。他们看重职业发展平台和培训机会、良好的同事关系、公平公正的工作氛围,以及工作能否提供给自己施展才华的机会。而对于工作几年的职场人来说,他们则更加看重工作成就感、职位晋升机会、他人对自己工作的认可、上级提供的有力支持以及良好的薪酬福利。
对于毕业后的选择,很多人也是非常迷茫的。四成以上的毕业生对于“是否要求公司能解决户口”、“优先满足个人希望还是家人希望”、“是否希望工作常与人打交道”、“是否要求去大企业工作”、“是否介意工作生活不能平衡”等关乎工作和生活实际的问题没有明确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