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理财巧防“坑”

2016-04-06 09:57 首都建设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各种理财巧防“坑”

理财师建议:要想避免以上这些理财的“坑”,首先要做到不听不信,特别是那种宣传“短期投资就能发财”的。其次,投资不要太集中,就算某个产品的投资可能获益不错,但也不要把过多或全部资金都集中在同一产品上。

保险理财

一些保险业务员通常给投资者许诺高额分红回报,并且多向用户推荐分红型和投连型保险,忽略保险本身保障不高的弊端,只谈“收益稳定”。等用户投保后才发现,并没有当初介绍时说的那么好。

提醒:

买保障型的保险,尽量到保险公司及其官网或第三方保险平台购买。

看清保险条款和保险责任。

寿险、重疾险等都有犹豫期,根据购买渠道来看,银行购买犹豫期为15天,其他渠道购买犹豫期为10天。在犹豫期内退保,一般只扣除不超过10元的工本费后退还剩余保费。

电信、网络诈骗

生活中,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就骗走上万元的事件,时有所闻。

提醒:

提高警惕,凡是要账号、转账的,都别相信。

不贪图小便宜。

跟银行核实电话真伪。

P2P理财

由于P2P行业缺乏监管,行业准入门槛低,因此出现了不少以骗钱为目的的平台。这类平台基本上都是靠“拆东墙补西墙、借新还旧”来维持。

提醒:

选择靠谱平台,从风控能力、资金实力、运作模式等方面考量。

不被高收益迷惑。

资金量较大时,要做到分散投资。

现货白银投资骗局

有位女士在一个名叫“现货白银交易”的投资平台上投资,短短一个月亏损了30多万元,而让她感到不解的是,这家自称有政府批文和营业执照的交易公司,在她开户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宣布关门停业。

提醒:

对于承诺高收益,或者拿过往的“辉煌”业绩做宣传的,要提高警惕。

贵金属、大宗商品以及收藏等投资品的风险较高,不懂的话,不要尝试。

信用卡陷阱

近年来,信用卡诈骗案屡见不鲜,常见的手段比如冒充银行虚假提额、虚假官方号发送钓鱼网址、不明二维码携带病毒、免费wifi破解个人信息等。

提醒:

对陌生来电、网址链接提高警惕,不要随意相信或点开链接。

不要泄露卡号、密码、身份证号、短信验证码等信息。

不要随意链接不明来源的免费wifi。

银行理财

银行给我们的感觉一向都是安全放心的,可近几年发生在银行的事儿也不少,比如私售第三方理财产品导致飞单等。

提醒:

查看所购理财产品是否为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

对高额回报抱有戒心。

仔细查看产品说明,了解产品投向。

责任编辑:贾奕炜(QF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