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工博海:志愿服务“走出去”

2016-04-06 09:51 首都建设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建工博海:志愿服务“走出去”

春回大地,建筑工地已开始复工,北京建工博海建设有限公司(简称:建工博海公司),除了复工准备外,还有一项特殊的应景工作也开始筹划。

那就是2016年度建工博海公司贴心人服务队工作计划。这支服务队成立时间虽不长,初衷也是为自有项目施工队做些志愿服务,但如今这支队伍走出建筑圈,来到学校和敬老院开启了社会化志愿服务的序幕。

新队伍 感悟多

2014年5月,建工博海公司贴心人服务队成立。谈及成立初衷,该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宝辉说:“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深入开展以服务为主题的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活动,充分发挥群众组织服务作用。而贴心人服务队就是这项要求的载体之一。”

贴心人服务队由建工博海公司工会倡导成立,只在服务施工项目劳动竞赛后勤保障,队员利用业余时间到工地上为工人们理发、缝补衣服、照相等。

王嵘是建工博海机电分公司党支部书记,也是贴心人服务队缝补小组成员。平时和朋友一起参加社会上的志愿服务活动。她记得,第一次到工地服务时,工人们看着这些管理人员坐在桌子前,上面摆着缝补、理发之类的工具,都不敢上前咨询,而是远远地站在一旁观望。直到王嵘和队员们向他们招手并喊话,一些工人才拿着衣服裤子来缝补。

一次,在崇文门某工地现场,一位30多岁的工人师傅拿着一条满是横七竖八粗线织补痕迹的裤子来到王嵘面前怯声怯语地问:“您看我这条裤子还能补补吗?”见来了“客人”,王嵘赶忙接过裤子一看,“当时我想,这条裤子怎么补成这样了?”王嵘边缝边和小伙子聊天。

小伙子说:“我自小没有父母,什么事情都自己干,您看这些粗线都是我自己动手缝的。您是第一个给我缝裤子的人,谢谢您。”小伙子和王嵘从身世聊到工作,要上工了,小伙子还坐在这里,直到工友们喊他才离开。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许多工人师傅平时不言不语,通过贴心人服务队,我们才真正了解他们的情况。这个小伙子一个人在北京打拼,辛酸和苦累有时候不愿意说,但面对服务队他敞开心扉,也算是我们给他的一些安慰和帮助吧。”王嵘说。

出工地 进社会

贴心人服务队在建筑行业属于常态化工作,而建工博海公司贴心人服务队不仅在工地内服务,还走出工地,走进社会,为需要帮助的群体服务。

“我们单位获得首都精神文明单位称号,要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我们力所能及的服务。”建工博海公司工会副主席柳丙清说。

朴胜荣是建工博海公司安全部副部长,令他印象最深的是羊年春节前夕,服务队走进西城区月坛街道养老院,开展志愿服务的情况。

“提前一天,我们的队员就到这里布置第二天活动的场地。我们用窗花、拉花、福字等装饰品把老人的活动室装饰得喜气洋洋。”朴胜荣说。

活动当天,服务队队员们为老人们送上了扑克和象棋,还为老人演唱了歌曲,朴胜荣还用口琴为老人们演奏了《千朵万朵金盏花》。演出后,队员们还为老人们理发、剪指甲,陪老人们聊天。

除了养老院,贴心人服务队还与平谷区大华山镇小学结对子,看到当地教学设施简陋的现状,队员们为学校购买了学习机、电脑等设施,并送到师生手中。还与门头沟清水镇塔河村联系,为当地文化礼堂捐赠了舞台空调,解决礼堂冬冷夏热无法开展业余文化活动的问题。

张宝辉说:“贴心人服务队通过人员服务、设备支持、资金帮扶等手段奉献爱心,是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

做服务 塑文化

目前,贴心人服务队共有队员约15人,其中2/3是在企业工作多年的老员工。“我们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虽然像缝补这样的活儿,年轻人做不来,不过他们帮我们抬桌椅,搞卫生,陪老人聊天、演节目这样的活儿干得相当不错。”王嵘说。

贴心人服务队每次活动都是自愿参加,并利用业余时间,许多服务都是赶在工地中午休息时间开始,每次活动,队员们都要忙到下午两点才能吃饭。“虽然我们的队员都很疲劳,但是大家很热爱这份事业。通过活动,像王嵘和朴胜荣这样日常业务没有交集的员工也能很快熟悉。”柳丙清说。

对建工博海公司而言,贴心人服务精神如今正成为企业文化中的一部分,建筑业施工单位和外施队名义上是合同的甲乙双方,“但实际工作中,我们通过贴心人服务队倡导一种企业层面的看齐意识,这种‘齐’的核心是平等,用我们的管理与关怀,让施工项目的速度与质量齐头并进。”张宝辉说。

今后,建工博海贴心人服务队将不断扩充年轻人数量,通过《论语》中“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先学会做人,品德好了,行有余力,才可以学习文化知识)的精神,让贴心人服务队的精神在企业中发扬。

责任编辑:贾奕炜(QF0013)  作者:谢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