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奖的背后(图)

2016-04-06 09:48 首都建设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中国质量奖的背后

“生麦芽的芽部不能超过0.5cm,超过的全部拒收;茯苓要去除全部红皮后,只用芯的部分入药;人参选用东北吉林的、蜂蜜专用河北兴隆的、白芍用浙江东阳的……”

药材行当都知道“同仁堂不来不开市”的典故,也都清楚想成为同仁堂的供货商,手里必须有上等的药材。药材质量好,即便是高价,同仁堂也在所不惜。

3月29日,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北京同仁堂)荣膺第二届中国质量奖。同时也成为两届中国质量奖获奖企业中惟一的医药企业。

听闻质量奖的名头,消费者们第一时间便会想到北京同仁堂的药品质量好。好药虽需用好材,但沉甸甸地奖项背后绝不仅是好材这么简单。

中国质量奖颁奖仪式上,北京同仁堂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高振坤说:“北京同仁堂能够获奖,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简称:两个必不敢)的古训。这也是历经347年历史的同仁堂安身立命之本。”

从清朝乐显扬创立同仁堂开始,这个招牌就以不怕价高、但求货好而在药行闻名。同仁堂的购入量也远非一般客商所能比拟,一种细料就能占药市全部成交额的90%以上。

这种求珍勿滥的做法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北京同仁堂仍坚持选用“地道药材”。如人参选用东北吉林的,白芍用浙江东阳的,大黄用青海西宁的,处方规定用16头人参,决不用32头小人参顶替。

虽然北京同仁堂面对药材一掷千金,但想凭借低品质带来的低价进北京同仁堂的门,似乎没那么容易。对药材的选用,北京同仁堂也坚持了高于中国药典的“同仁堂”标准严格执行。

2010年,饮片市场上檀香的质量集体下滑,按照药典中的标准檀香的挥发油含量不得少于3%。经过检测,同仁堂药店质量部门员工对四批供货单位提供的不达标的檀香拒收。这些常年为同仁堂供货的商人认为饮片市场大环境都是这样,而且货源也紧缺,同仁堂何必拒人于千里之外?

“宁缺毋滥,这是为了患者的用药安全和疗效。”药店几经努力寻找到品质达标的大块状檀香,虽然这种原始檀香需要多道深加工,但北京同仁堂最终决定派员工亲临现场加工进行监督,确保檀香质量,又使损耗降到最低。

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是同仁堂里专门从事中医诊疗的医疗机构。2014年7-9月,供货厂商每天都有5、6个批次的中药饮片因达不到标准而遭到拒收。检验中,工作人员除查看法半夏颜色外,还需要口尝,发现有强烈的麻舌感就说明毒性没去净,炮制加工没有达到标准;对生麦芽,北京同仁堂要求芽部不能超过0.5cm,否则一律不收;蛤蚧是较贵重的补益类药材,成百上千只的到货,工作人员要逐条挑选,只要不符合标准的一律拒收。

2011年,北京同仁堂对系统内工业单位500多个物料供应商和生产商,1000多个品种的原辅料、包材以及上万种经营商品的供应商资质开展了全面质量审计,终止了21家资质不健全、存在质量隐患的供应商的供应合同,确保了物料质量和采购渠道资质符合标准,同时每年都要对供应商进行一次审核,只要出现一次严重产品质量问题的供货商将清退出去,并永不录用。

净化供应商的同时,北京同仁堂还自己建设了12个大宗药材种植基地,保证人参等大宗药材的质量。同时,对原材料采取专家经验鉴别和仪器检测相结合的“双保险形式”,对原料进行“双重把关”,确保原料质量。

为何采取双保险把关?北京同仁堂科技质量部负责人说:“采用专家经验鉴别与仪器检测相结合的质量把关模式,是由中药材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保证药材质量所必须的。既要保证药材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和北京同仁堂的企业标准中的理化检验标准,更要符合中医药传统理论上对药材质量优劣的判定标准。首选对药材的感观进行检查,判别真伪、产地、采收季节等,如果过不了这一关,就证明药材本身存在问题,根本没有进行仪器检测的必要,而过了这一关,药材再经过仪器检测后,才能保证我们的药品原材料万无一失。”

生产篇 严谨制药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北京同仁堂是有347年历史的老字号,在传承“两个必不敢”、“以质为命、至优至精”等传统质量文化的同时,通过实施GMP等规范,构建现代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保障了药品安全和疗效,连续多年药品出厂检验合格率、市场抽检合格率100%。2015年获得首届北京市人民政府质量管理奖。

生产控制环节,针对中药生产特点,北京同仁堂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同时,坚持工艺技术创新,自主研制标准化生产线,在传统炮制工艺、制剂、包装等关键工序融入现代生产技术,规范了生产流程。通过实施GAP、GMP等现代质量管理规范,提高了各环节质量保障能力,规避质量安全风险。北京同仁堂现有28个生产基地,84条现代化生产线,一个国家级工程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北京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被称作“救命药”。有一次,一名新来的“90后”正有板有眼地将安宫牛黄丸药粉过箩。负责的班长轻轻地走过去,俯下身看她的成果。突然,好几个略大于正常细粉的颗粒映入班长的眼帘!他急忙让小姑娘把手上的活儿停下来。年轻人不情愿地小声嘟囔着“不就粗那么一丁点吗,有什么呀,大惊小怪的!”

班长从她手中拿过箩仔细翻看,发现箩的槽梆处有一个小米儿大小的洞。找到症结后,班长耐心地和小姑娘说:安宫牛黄丸是救人于危难的救命药,作为生产者来说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也许就因为这“一丁点儿”,会让病患者在吞咽药品时感到不适而引发严重的后果。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和生命一样的珍视药品质量!

除严谨的流程管理外,北京同仁堂还在装备和技术研发上下功夫,先后承担了863、973、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级课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包括14项国家级秘密技术,147项专利。其中自主开发应用蘸蜡、装盒的自动化生产线,以及中药材前处理洗、切、烘一体现代化生产线等中药生产领域的新技术、新设备。目前,北京同仁堂正在推进应用的中药灭菌技术,通过高温高压,瞬间达到灭茵目的,保证药材使用安全。

产品检验环节,在传统感官经验判断的基础上,北京同仁堂还加大质谱仪、色谱仪等先进科技检测仪器采用,强化对产品理化指标以及农残、药残等有害成分的检验,确保了药品出厂质量。

中成药检测项目中的显微鉴别和薄层鉴别是检查产品中是否含有处方成分的关键项目。过去检验记录全部为手写,真实性全都仰赖于检验员本身的职业道德和修养操守。北京同仁堂不仅购置了专业的照相机,还同期采购了显微成像系统,花费上万元,只是为了能让每次薄层检查和显微检查结果客观公正,有据可查。北京同仁堂还同步细化了检验流程,除将两类检测项目照片保存外,还进行了计算机存档,并将图像按产品批次在对应的检验记录中收载。

文化篇 善待文化托起品质同仁堂

2016年春节后,位于大栅栏的同仁堂老店迎来一年一度的净(敬)匾仪式,几名同仁堂去年的优秀职工缓步走上台阶,仔细擦拭着匾额上的“同仁堂”三个金字。

十年企业看管理,百年企业看文化。对北京同仁堂这家300多年的老企业而言,文化的推动与传承效应成为品牌屹立不倒的核心。

对北京同仁堂党委副书记陆建国而言,净(敬)匾仪式不仅是北京同仁堂人对先人创下字号的尊敬,更是员工对古训中“两个必不敢”的坚守。

传承文化需要人作为载体,总结出一套让职工、供应商,乃至股东都认可同仁堂的文化,需要做的工作细碎繁杂。如今给北京同仁堂打上一个文化标签,那没有比“善待文化”更贴合的了。

历史上,同仁堂对内对外都以“仁德”著称,东家不以老板自居、伙计不以佣人自卑,形成上下和谐的“仁善”氛围。新时期,北京同仁堂将这种“仁善”理念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相结合,以“仁爱之心”和“仁德之术”,努力创造条件满足职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企业发展营造和谐的内部环境。

近10年来,北京同仁堂投入大量资金建立现代化生产基地,让职工在宽敞、明亮、洁净的车间进行生产。有条件的合资企业,不仅为职工提供免费午餐,还设有健身房、瑜珈房。有的企业还设立专门的休息室,供出差归来或身体不适的职工休息,被职工们称为“头等舱”。10多年来,北京同仁堂集团共撤并与主业无关的经营实体40多个,不但没有让一名职工下岗,还保证了职工收入以每年3级至4级的速度递增。

一个企业不是所有职工都适合做管理者,单纯的技术性人才如何脱颖而出?从2004年开始,北京同仁堂实施职工“金字塔”人才工程,为一线职工开辟了成长成才通道。金字塔的根基是导师带徒。“一个师傅最多带四个徒弟,师傅最多可以得到每个月700元的补贴,这样不仅激发了师傅的积极性,也让徒弟能学到更多知识。”陆建国说。

除了对师傅的要求,徒弟也不是随便学学就可以。“金字塔”人才工程规定:职工待遇随着技能的提升而提高,三年后出徒的学生经过北京同仁堂制定的评审标准考核通过后便可成为首席员工,这样的员工每个月有500元的津贴。不过名头绝非一劳永逸,两年后要再次评审,达标职工不仅可以升格,津贴也上升到每个月1000元,这样循环往复直至“大师”级别,青年人要想获得大师称号少则十几年,多则近二三十年。一旦成为“专家”,就可达到与中层管理人员一样的收入水平。目前,该工程已发展为“大师”、“专家”、“首席”三大类,培养各类人才千余名,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北京同仁堂还设立教育学院,专门从事员工培训。每个下属单位设有专职从事员工教育和学习的机构或人员。与此同时,北京同仁堂还研究制定了同仁堂文化手册,将同仁堂“两个必不敢”古训,以及“以质为命、至优至精,崇尚仁德诚信”的质量管理模式等企业文化理念传授给员工。

善待员工的同时,北京同仁堂与经营伙伴在互利互惠与互帮互助中真诚合作,营造了同进退、共荣辱、齐发展的良好局面。

2008年汶川地震后,震区药品需求量猛增。北京同仁堂生产的“皮肤病血毒丸”由于治疗皮肤病疗效显著,很快售罄,当地一家经销商要求配货。当时,震区交通中断,使用平常的物流渠道,至少要一个星期才能把药品配送到位,北京同仁堂临时决定用飞机,第一时间将500多盒“皮肤病血毒丸”配送到震区。一盒“皮肤病血毒丸”价值仅十几元,空运运费就达到六七元,从经济上说,这单生意北京同仁堂亏了,但是北京同仁堂考虑得更多的是,不能让经营伙伴因断货而商誉受损,不能让震区患者买不到北京同仁堂的药。

北京同仁堂善待经营伙伴,经营伙伴也真诚“回馈”北京同仁堂。2010年,中药材价格普遍上涨,几十元1公斤的金银花卖到了300多元,照这样的价格采购原材料,同仁堂铁定亏本,但绝大部分供应商均能按照上年与同仁堂签订的合同价供货,让同仁堂得以平稳生产。

目前,北京同仁堂已实现股权多元化,集团旗下拥有三个上市公司和8个股份制企业,社会股民和战略投资者众多。投资者用真金白银支持北京同仁堂的发展,北京同仁堂也用实际行动和优良的经营业绩回报投资者。

一个投资者叫徐广友,他本来是当地的一名药材商人,2004年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成立时,他从合作伙伴变成投资者。为帮助其发展,北京同仁堂派原同仁堂饮片厂的生产厂长和中青年专家,对该公司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标准进行把关,保证产品质量。

品牌篇 绝不辜负“同仁堂”三个字

2015年中国品牌100强评比中,同仁堂位列第32位。今年又获得中国质量奖。这足以说明同仁堂品牌的价值。

对同仁堂人而言,品牌的根基在于原料,发展在于生产,传播更植根于文化。同仁堂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维护这来之不易的民族品牌。

对北京同仁堂总经理助理赵现红而言,品牌评定必不可少。北京同仁堂在全系统推行《品牌保护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将产品质量、经营质量、服务质量、广告发布、价格管理等内容纳入评定标准,分为三级,A级是守信单位,B级是有待提高单位,C级便是失信单位。每年对所属单位信用等级进行考核评定,实施品牌工作一票否决。

“一旦企业评定等级为C级,即便你是同仁堂自己的企业,也将永远不能再使用同仁堂品牌经营,我们绝不能辜负‘同仁堂’三个字。”赵现红说。

2012年,评定等级时,原北京同仁堂控股的一家企业因生产经营质量问题,被评定为C级。经过北京同仁堂董事会研究决定,对这家企业实施了撤股退出的决定,收回了对这家企业的同仁堂品牌授权,这家单位永远失去了同仁堂的品牌使用权。从2014年至今,北京同仁堂下属各单位没有再出现任何C级企业。为配套评定办法,北京同仁堂及下属各单位还配套制定了31个品牌管理制度,列出了29项品牌管理折子工程,涵盖了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诚信制度实现了体系化、规范化。

品牌的塑造依托上层制度管控,但基层落实情况更为重要。顾客是同仁堂的服务对象,也是同仁堂的衣食父母。北京同仁堂上千家药店,服务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让顾客满意最大化。在同仁堂药店,顾客总是能享受到代客煎药、登记短缺药品等十多项便民服务。“上万元大单我们要做好,1分钱的买卖我们也一视同仁”。高振坤说。

同仁堂大栅栏药店调剂部职工马海涛被同事和顾客称作星级服务员“小马”。

某日下午,一名中年男子在调剂部购买了重达17公斤的草药。男子看着如小山似的药包,犯起了愁。小马主动上前询问。

“您别着急,我可以去库房借辆车,帮您把药送到车站。”

“太好了,帮我把药送到大栅栏西口就行,我打车走。” 男子如释重负。

细心的小马提醒到:“师傅,这会儿是下班高峰,出租车不好打。”男子刚卸下的愁容又上眉头,小马说:“我打电话帮您预定出租车吧。”

小马打电话联系出租车,定好时间、地点、记下车牌号,又去库房取来板车,将药品送到了与出租车约定的地点,把草药一摞摞的码放入出租车后备箱,还叮嘱好司机和顾客。

这位顾客连连道谢,特意从钱包里抽出一百块钱作为酬谢。“这钱我可不能要,能帮您解决实际问题,就能让我高兴啦!”小马微笑着送走了顾客。

对顾客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温馨的提示,一句劝慰与安慰,看似举手之劳的一件小事,对像小马一样的北京同仁堂员工来说早已内化于行,而星级服务也成为北京同仁堂品牌建设的另一种诠释。

诠释品牌的同仁堂也不忘将其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如今北京同仁堂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民族品牌,更走出国门迈向大洋彼岸的许多国家。

美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的夫人,长期受腰病困扰。她在美国期间,也经过长时间服药、牵引治疗,但效果都不理想。经朋友介绍,大使夫人来到了雅加达的同仁堂店。主治的宋医生为大使夫人进行了推拿治疗。

抱着一丝不吃药也能治病的疑惑,大使夫人经过一个月的治疗竟然完全康复了。在大使离任的晚宴酒会上,大使夫人致辞时,特别提到,她受腰痛折磨的时间很长了,美国各大医院的医生都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而同仁堂的医生,运用神奇的中医推拿方法,不但治好了困扰她多年的疾患,其时效之快,也令人难以置信。她一再感谢同仁堂,感谢神奇的中医药。

截至2015年底,北京同仁堂共拥有药品、医院制剂、保健食品、食品、化妆品、中药饮片6大类1600余种产品,28个生产基地,84条通过国内外GMP认证的生产线;同仁堂商标在世界70多个国家注册登记,零售终端2633家,其中国内药店2174家,海外113家;国内医疗机构280家,海外66家,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一个国家级工程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有各种专利127件。2015年,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5.63亿元,同比增长8.07%;实现利润总额20.75亿元,同比增长10.9%,主要经济指标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预计年末资产总额205亿元,同比增长8%,成本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盈利能力稳定。

作为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传统中药材炮制技艺、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相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团公司被列为首家中医药行业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集团还荣获了全国模范和谐企业、北京市政府质量管理奖等荣誉。同仁堂商标获得“中国商标金奖-商标运用奖”和“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特别奖”。

责任编辑:贾奕炜(QF0013)  作者:谢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