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病症多 您要注意喽

2016-04-05 14:23 长春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春季病症多 您要注意喽

天气转暖,整个人的心情也会变好。可转暖的同时,一些春季多发性疾病也随之而来,比如鼻炎、小儿积食、上火、皮肤病等。虽说这些不算是大毛病,但也不能忽视。为此,记者走访各大医院中医方面专家,为广大市民防病治病做指导。

上火要知道“火”从哪儿来

“我最近经常上火,还有口腔溃疡,可能是季节的关系。”小李是一家国企的职员,工作很忙,作息也不规律,对她来讲,时常会感到上火,却从来不知“火”从何来。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后得知,上火为民间俗语,又称热气,以中医理论解释,属于中医热证范畴。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时,即会上火。因此所谓的“火”是形容身体内某些热性的症状,而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证候,具体症状如眼睛红肿、口角糜烂、尿黄、牙痛、咽喉痛等。上火在干燥气候及连绵湿热天气时更易发生。

“火”从何来,这还需要专家的解释。记者从我市某中医院的中医专家口中得知,其实“上火”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病症。“上火”(热证)的临床表现有轻有重,通常所说的“上火”一般比较轻,多属于中医热证的轻症,如不伴有全身热性症状的眼睛红肿、口角糜烂、尿黄、牙痛、咽喉痛等。这种情况内生的火热情况比外感火热多。如工作生活压力大、经常熬夜、吃辛辣食物等,易从内生火。

中医方面有关专家指出,“上火”可服用滋阴、清热、解毒消肿药物,也可用中医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疗法。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少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品。

小儿积食怎么办

积食这个词对于孩子妈妈来讲并不陌生,积食导致的病症有很多,积食日久会造成小儿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记者在我市几家中医院走访时发现,儿科一直都是患者比较多的科室。感冒、发烧、积食、缺钙、支气管炎、肺炎等患者十分常见,虽然这些病症各有不同,但医生都会提醒家长,小儿要少食多餐,以免积食。

中医专家介绍,积食是中医的一个病证,是指小儿乳食过量,损伤脾胃,使乳食停滞于中焦所形成的胃肠疾患。积食一症多发生于婴幼儿,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燥或酸臭、矢气臭秽、嗳气酸腐、肚腹胀热。

积食是不是单纯表现为吃多了?中医专家认为,积食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吃过多油腻的食物后腹部受凉也是胃肠功能失调的诱因。孩子的饮食需要控制量,首先鱼蛋肉的量要控制,俗话说:鱼生热,肉生痰,萝卜青菜保平安;其次零食的量要控制;再者白开水要多喝。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胃口不好,不要急于使尽一切招数让孩子多吃,少吃一顿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影响。

上呼吸道感染不能轻视

据了解,上呼吸道感染绝大多数由病毒引起。导致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的原因有很多,如受凉、淋雨、气候突变、过度疲劳等均可使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从而诱发该病。老幼体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易感。

有关中医专家提醒广大市民:“春季流感高发季,风大、气候异常是主要因素。平时外出要多注意局部防护,多喝开水、多喝粥,保持上呼吸道湿润可适当预防感染。”

心脑血管问题应时刻注意

“有人说,冬季才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那样的说法没有错,只是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应做到时刻注意、时刻预防。尤其是天气忽冷忽热,对心脑血管都有一定影响。”我市相关中医专家表示,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了很多老年人朋友的疾病,做好预防工作不能仅靠药物,还应结合食疗。

有畏寒怕冷、气短乏力等症状的属于气虚阳虚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可选择一些有甘温补益之功的羊肉、鸡肉、桂圆以及大豆制品;而有性情急躁、手足心热、食少等症状的属于阴虚内热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可适当选择一些有补虚、除热、和脏腑之功的鸭肉、鹅肉以及百合、山药、糯米等。

另外,专家提醒,心脑血管患者要忌烟限酒、每年查血脂、定期量血压;要饮食清淡,多吃豆类、水果、蔬菜和鱼类等食物;站立不能急:弯腰及卧床起身或改变体位时,动作须缓慢,防止头部一时供血不足发生意外;换季要注意:防寒避暑,避免血压剧烈波动而发生意外。另外,还要保持愉悦的心情。

责任编辑:傅昱佳(QF0007)  作者: 王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