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整体增长,上海工业企稳了吗

2016-03-30 16:03 解放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今年1月—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上升3.5% 利润整体增长,上海工业企稳了吗

“利润比刀片还薄。”在最近的采访中,上海不少制造业领域企业家向记者吐露,受订单减少、同质化竞争突出、成本高企等影响,企业盈利能力成为很大问题,制造业的困难有目共睹。然而昨天上海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2月,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反而上升3.5%。数据传递出经济企稳的信号,但工业真的走出困境了吗?

为何整体见增长?

“目前工业利润整体增长,主要和油价有关。”统计领域专家指出。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2月份,上海六大重点工业行业中,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虽然营收同比下降8.7%,但利润由去年整体亏损7000万元,转为赢利32亿元。一正一负之间,石化行业已经成为六大重点行业中第二大的利润贡献来源。

原油是石油加工和化工行业的重要原材料。国家统计局指出,1月-2月份,受益于前期较低油价及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调整,全国石油加工炼焦和燃料加工业行业由同期亏损转为盈利,新增利润395.2亿元。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利润增长16.2%,新增利润74.9亿元,增速比2015年提高8.5个百分点。两个行业合计影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比2015年提高4.9个百分点。上海石化行业利润增长,原因和全国相同。

利润去哪儿了?

“剔除石化行业,工业利润依然很薄,而且包括石化行业本身,利润增长也是来自国际油价的外因。”业内人士表示。

细读统计报告可以发现,今年前两月,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收入同比下降7.8%,去年同期这一指标则仅同比下降0.3%。而从上海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看,汽车、钢材等产量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以按订单生产的汽车为例,今年前两月上海生产的轿车数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约8万辆。这表明,订单确实在减少,从而导致企业的收入在下降,这是前两月上海汽车行业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钢铁。近两年来受宝钢产能淘汰、转移影响,上海钢材产量有较大幅度的持续下降。但今年前两月,上海精品钢材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高达36%。钢铁行业人士认为,钢企利润保持快速增长,一方面有铁矿石价格低迷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在钢铁行业去产能过程中,企业通过主动转型,降低了各方面成本、提高了效率。

成本怎么降下来?

“全世界都面临着需求不足,企业利润受到宏观经济周期性影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副教授刘明宇表示。

不过对于企业来说,利润仍是生存发展的关键。受整体需求低迷影响,短时间订单大幅上升、产品价格上涨并不现实。因此,就像钢铁行业一样,通过降成本增加利润是度过寒冬的一条路径。事实上今年以来在上海,钢铁、汽车、石化等主要工业企业,都开始了大规模降本增效行动,一些企业甚至高调打响了“成本攻坚战”。

究竟怎么降成本,哪些成本是最需要降的?

刘明宇认为,企业降成本,需要分成两类来看。对于已经面临生存危机的企业,需要尽量降低成本,可以缩减管理、人工甚至研发的费用,并且减少投资和设备折旧,想办法在寒冬中活下来是第一位。

对于仍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未必需要过于追求成本与利润。这些企业可以在当前进行前瞻性投资,在现金流安全的前提下保持研发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当市场需求复苏后,这样的企业必然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政府的‘有形之手’在帮助企业降成本时,也应有所区分。”刘明宇表示,一方面政府需要帮助企业减少退出成本,在去产能的过程中进行社保、就业安置等方面的托底。另一方面需要简政放权,让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充分发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让企业在探索新的业务、开拓新的领域时更能“轻装上阵”。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作者:徐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