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淘宝网等电商平台上的刷单、刷好评的内幕,曾被这类“好评”欺骗的网友纷纷发帖表示愤慨。按理说,经此重磅曝光,网上刷单行为即使不能销声匿迹,至少应有所收敛,然而真实情况如何呢?央视记者日前在江浙沪等电商发达地区进行追踪调查发现,“刷单依旧在,生意仍红火”。
这边,3·15余温尚存;那边,刷单依然嚣张。据报道,在曾拥有大量刷单群的QT和YY语音聊天室里,虽然之前曝光的刷单群已无法打开,但在另一家名为IS的聊天室里,刷单群的“身影”仍十分活跃,刷手和任务量与以前没什么差别,聊天室内组织严密、各有分工,大家该干嘛还干嘛。
不仅如此,一些专用来刷单的网站和手机应用软件如“雨后春笋”冒出来,如刷单宝、小旺财、双赢网等。以双赢网为例,在网站首页标着淘宝任务区等醒目标识,进一步点击相关项目,便可发现刷单各个环节的“教学视频”。
有刷手公然自称是“打不死的小强”,单子多得接不过来。这不免让很多网购族受骗之余倍感“受伤”。看来,刷单屡禁不止的背后,是商家和刷手难以割舍的利益链条。
作为第三方平台,有些电商对刷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某种程度上为该行为迅速“繁殖”提供了温床。尽管大部分电商平台在制止刷单上态度“十分坚决”,并试图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加以打击,但是“出招”后往往显得软弱乏力,最后仅仅提高了刷单成本,却谈不上杜绝。
近日,阿里宣布2016财年其电商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有些媒体提出,“刷单太多,该数据丧失了意义。”面对有恃无恐的刷单,以“技术驱动型”自居的电商巨头们,难道真的无“技”可施?依笔者之见,一旦放任刷单成为顽疾,一方面间接推高交易成本,消费者权益将长期受侵害;另一方面扰乱正常网购秩序,阻碍国内电商健康发展。对此,消费者希望监管部门和电商勠力作为,为互联网商业诚信体系打造风清气正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