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成本”成企业改善供给“拦路虎”

2016-03-30 08:15 新华社

打印 放大 缩小

新华社北京3月29日新媒体专电 3月30日出版的《经济参考报》将刊载题为《“隐性成本”成企业改善供给“拦路虎”》的报道。报道指出,成本,是企业经营中自然存在的一部分。但从记者调研情况看,大多数企业的“成本”负担仍较为沉重。面对企业“降成本”的迫切需求,记者以“独立问卷+走访调研”的形式,了解分析当前企业面临的“成本”困境,力图通过对500家企业的有效问卷数据分析以及采访实录,尽可能还原目前企业成本负担的真实状况。

根据问卷统计显示,在记者调查的500家企业中,有59.7%的企业表示当前利润较低,有13.3%的企业已经出现亏损;有65.2%的企业表示当前销售一般、订单不足。其中“用工成本上升快”“融资难”“原材料上升快”“税费偏高”“社保负担重”分别位居企业“困难榜”前五位。

“时下企业面临的最大约束就是‘成本’。”一位资深的金融界人士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传统的制造业、出口优势在不断弱化,随着土地成本升高,劳动力工资增加了3至5倍,再加上税费成本,企业不堪重负,尤其是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已面临全面萧条。

记者调研发现,已经“虚胖”的企业还承受着诸多“隐性成本”。这些“看不见”的成本像是捆住企业的“绳索”,不仅抑制企业创新升级、提供有效供给,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阻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

问卷数据显示,45.3%的企业对当地政府简政放权工作表示满意,但认为政府需进一步简政放权,其中对“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呼声最高,占比37%。数据分析发现,一些地方政府“乱伸手”带来的不当干预和企业的盈利密切相关。其中,认为“政府干预及政策不稳定”的企业中有50%“利润较低”;认为其他“灰色”成本高的企业中有53.3%“利润较低”。

记者调研发现,这些“成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新成本。一方面,产权保护制度的欠缺增加了企业维权成本。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说,过去仿造是为了“追赶”,现在却阻碍了创新。另一方面,传统的税收激励方式不利于企业从事创新性投资及科技研发活动。

——制度成本。一是技术和产品供给受制于政策供给。二是地方利益凌驾于产业之上,增加企业投资成本。三是审批管制夹杂隐性成本。

——垄断成本。广州市委政研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医疗、体育、文化、旅游等既是公共事业,也是“十三五”国家重点推动的产业。企业愿意干,老百姓也需要,问题在于这些领域门槛过高,民营企业很难进入,即便进入,也往往因为没有话语权而很难有发展。

受访的企业和相关专家认为,为企业降成本,首先是要为企业“松绑”,要给企业减税降费,同时放松管制、减少政府不当干预。

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说,税收成本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就会有几十万、上百万家企业扭亏为盈,避免倒闭。“但不能满足于当前只在边缘税种上小打小闹,需尽早选择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主要税种全面下调税率”。

浙江杭州凯泰资本首席合伙人徐永红认为,过去的税收体制是建立在国有纳税主体模式下,以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为主。未来经济形态发生深刻变化,财政税收体制宜从系统上进行完善,要适应消费型经济的社会形态,以个人所得说、企业所得税、消费税、增值税等为主。财税体制要科学设计,支持产业发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和企业。

责任编辑:李孟鹏(QN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