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明珠一直是传说中的神奇宝石。据说清朝慈禧太后死后,含在口中的就是一颗世间罕见的夜明珠,也是因为这颗珠子才保证了慈禧太后的尸身不腐。那么,夜明珠真的存在吗?慈禧太后嘴里的夜明珠到底是什么?
慈禧口中的夜明珠
1928年,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的孙殿英率军队炸开了定东陵,将陵墓内的稀世珍宝盗抢一空。慈禧口含的那颗夜明珠也未能幸免。据说,盗匪们打开慈禧的棺椁时,见她面目如生,好像在睡觉一样。孙殿英回忆说:“这是因为她的口中含有一颗很大的夜明珠。这珠分开是两块,合拢起来则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在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盗匪用刺刀撬开慈禧的嘴,取走了夜明珠。
清皇室在重新安葬慈禧时,注意到慈禧嘴唇有破痕,似乎是盗墓者取珠所致。盗墓案发生后,孙殿英用盗来的珠宝四处行贿,以逃脱罪责。据说,他将这颗夜明珠送给了宋美龄,此后这颗世间罕见的珠宝就不知所终了。
除了慈禧口中的夜明珠广为人知外,其凤冠上九颗夜明珠也相当有名。据李映发《文史拾趣》载:公元1900年6月,英、德、俄、法、美、日、意、奥八国组成的侵略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从凤冠上取了四颗夜明珠送与外国人,求他们退出北京。当时办事的太监李莲英不在身旁,叫一个姓王的宫女送往西门宾馆,交与李鸿章派来的人。
李鸿章这时正在负责与外国人交涉退兵一事。当时这个宫女才17岁,慈德太后告诫她一路要小心,如有丢失定要她脑袋落地。这个宫女藏好珠子,边走边想:“这是我们国家的宝物,怎能送给外国人!”于是,她巧妙地摆脱护卫的人,把夜明珠藏入了民间。
六十四年后(公元1964年),在西安市柏树林一个姓吴的工人家里发现了这四颗夜明珠。这家人,有一次搞清洁卫生,便把一个肮脏油黑的小枕头拆开准备清洗,发现里面有一个红布包,揭开红布又是一层黄布、一层油纸,油纸里面一层绵纸,包着四颗龙眼大、晶莹闪亮的夜明珠。
经过考古学家鉴定证明这正是遗失了多年的慈禧太后凤冠上的那四颗夜明珠。原来,那个肮脏的小枕头是一个80岁的王奶奶临死前给他们的。解放后吴师傅一直收养着这位无依无靠的王奶奶,待她如同亲娘一般。1963年王奶奶临死时送了那个小枕头,还未说明其中秘密就停止了呼吸。这个王奶奶便是六十多年前慈禧太后身边的那位宫女。
慈禧嘴里真有夜明珠?
夜明珠是一种稀有的宝物,古称“随珠”“悬珠”“垂棘”“明月珠”等。通常情况下所说的夜明珠是指荧光石、夜光石。据史籍记载,早在史前炎帝、神农时就已出现过夜明珠。自古至今,历代人们常以爱慕、迷惑不解的心情,对夜明珠津津乐道。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和民间的一些传说,往往给夜明珠涂抹上一层又一层神秘色彩,编造出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神话故事。
清代正史并没有慈禧太后随葬夜明珠的记录。由李莲英的侄子李成武撰写的《爱月轩笔记》中也没有记载。这颗夜明珠是否是一个传说呢?
最早关于慈禧太后随葬夜明珠的记录出现在南海胤子1928年所编的《盗陵案》中:“第五十一号夜明珠,重四两二钱七分,值一千零八十万两。”《盗陵案》中记载的夜明珠与其后历史上的记载与民间传说基本相符,但是孙殿英说夜明珠可分为两块则没有相应的佐证,是不科学的。
1988年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执导的影片《末代皇帝》、央视国际2005年的国宝档案栏目《清定东陵》都以电影手法表现了慈禧太后大殓时嘴里被塞进大颗夜明珠的情节。
南海胤子为我们记下了这颗夜明珠的质量是“四两二钱七分”。清朝1斤是590克,略大于现在的500克。据此推算,慈禧口中的夜明珠的质量就是78.28克拉。
夜明珠的夜光从何而来?
民国政府的调查报告、盗匪的回忆录等关于夜明珠夜光的描述基本上都是“寒光”,或者可以“透出一道绿色寒光”,而且“夜间在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
这些盗匪可不是科学家,他们的描述显然不具有科学性。这道“寒光”应该是盗匪们进入阴冷黑暗的墓室后,夜明珠在火把光或者电筒光下呈现的光学效果。而且,这种特别的光学效果是其他珠宝所无法比拟的。“寒光”其实是强烈刺眼的白色反射光,容易让人误认为是绿光。
火把或者电筒光的颜色偏红橙。根据矿物学基本知识,在这种低能量光线的照射下,任何矿物都不会发出明显的荧光或者磷光。因此,可以断定,夜明珠的夜光不是矿物荧光或者磷光,而是巨粒金刚石在自然状态下的出火现象。
如此看来,随葬于慈禧太后嘴中的夜明珠可能是一块具有近似球形形态、质量约78.28克拉的金刚石原石。(摘自《奥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