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上,时不时地刷刷微博、微信朋友圈;看到有意思的人和事,立刻拍下来传到网上;课堂笔记更不需要记了,直接拿手机“一拍得”……“互联网+”早已在浑然不觉间闯进了大学校园,不仅“低头族”“手指控”随处可见,如今连食堂打饭也能通过网络提前订了。“互联网+”进校园,给大学生们带来方便快捷的背后,究竟是喜是忧?
不久前,广东东软学院在学校食堂推出微信点餐服务,在用餐高峰期,能让使用手机提前点餐的学生节省七八分钟的排队时间,很受欢迎。
如此利用“互联网+”提高效率,原本无可厚非,但另一项调查也显示,目前大学生的智能手机拥有率已达95%左右,每人每天用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超过5小时。如此高的智能手机拥有率和使用时间,很难不让人对大学生的学习状态捏把汗。
现状:
大学生用手机日均超过5小时
“没有手机,总感觉生活中缺点什么。”3月13日,面对记者的采访,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大二学生王宇腼腆地笑了。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俨然成为时下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品。“现在的学生们经常不记笔记了,上课讲的东西,有的同学直接拿手机一拍完事;很多时候提问题,学生们根本不用思考,直接在底下翻出手机百度找答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民用航空学院教师梁莹也跟记者道出了自己的经历。
有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智能手机拥有率已达95%左右。大学校园的小路上经常可以看到边走边捧着手机聊天的同学,有的偶尔还拿起手机玩自拍,而上课玩手机更是普遍现象。记者调查了解发现,因为觉得听不进去,很多大学生甚至在公共课上追剧集、看直播。
“不是老师讲课不精彩,是自己忍不住,每隔一会儿摆弄一下手机已成了习惯。”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大三学生聂航告诉记者,“隔几分钟就想刷刷微博、朋友圈,每月150M流量也不够用。”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中心及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5)》指出,大学生每天用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并不少,约花费5小时17分钟,占一天全部时间的22%。
原因:
不会主动学习,App乘虚而入
为何大学生对手机如此“情有独钟”?据梁莹分析,对于经过高考压力而刚刚步入大学的高校学生来说,他们之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步入大学后的学习模式与以往截然不同,是主动研究型的学习。因此,面对宽松的大学环境,大部分学生容易对自己放松要求,放松对学习、知识的追求。加上跟中学比起来,大学课程相对较为轻松,课程较少,大学生每天都有较多的空闲时间。
同时,手机各种娱乐App不断增多,网络游戏及网络小说等软件更是得到大学生的异常追捧。于是,手机轻而易举就溜进了现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且迅速得到他们的“垂青”,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些学生甚至用手机来消磨课堂时间。
“大学生虽然是成年人了,但毕竟还年轻,还没有步入社会,自制力往往较差。加上现在网上各种信息纷繁复杂、难辨真伪,大学生们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消极影响。”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不无担心。
梁莹也表示,很多学生整天捧着手机,运动也少了、兴趣也淡了,不仅影响学习,更缺乏年轻人该有的朝气。
提醒:
不应在奋斗的年纪网淘安逸
日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开展的抵制“低头族”、倡导上课不用手机等活动,不仅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上课的时候会在教室最前面放一个袋子,鼓励学生把手机放到袋子里,下课的时候取走。”梁莹说,对做得好的班级,学校还会颁发小红旗。学生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了,他们也很开心。
“无手机课堂是值得倡导的。”王磊指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确实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首先需要学会善用这些工具,才能真正受益于科技的快速发展。他建议大学生尽量改变其被动受教的惯性思维模式,尝试主动去获取知识,明确目前所学知识的重要意义。
“青春不是用来挥霍的,是用来做有意义的事情。”梁莹表示,读一次大学,不用青春去拼搏、去涉猎更多知识,而是整天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玩着网游,实在是对青春的挥霍。因此,大学生还是应该放下手机,健康规律地生活与学习。而老师也应该增加其上课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上课,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们真正从网上走到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