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吃消炎药你加倍了吗?

2016-03-25 08:31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第一次吃消炎药你加倍了吗?

医学上有个概念叫“首剂加倍”,意思是在第一次吃药的时候,药物的剂量需要加倍。但是,这个规律并非适应所有药物,我们常吃的药物中,消炎药和微生态药物,需要遵循这个规律。

我们吃进去的任何药物,都要在身体内达到一定浓度后才能发挥药效,这个浓度叫做“血药浓度”。研究表明,口服的药物一般在反复给药3-5次后,才能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这才是药物发挥作用所需要的浓度。

一般来说,我们常吃的药物中,有下面两种需要“首剂加倍”:

首先是抗菌药,就是我们常吃的消炎药,比如“磺胺二甲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等,其他的还有大环内酯类药物中的“阿奇霉素”、四环素类药物中的“美满霉素”、“替硝唑”等,都需要“首剂加倍”。

其次则是现在人们常吃的微生态药:比如“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也叫“整肠生”,灭活冻干的嗜酸乳杆菌胶囊剂或散剂,比如“乐托尔”,这些药物常用来治疗因为腹泻或者胃肠道疾病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这类病人会有肠功能紊乱的各种症状,比如腹泻、胀气、消化不良等。

除此而外,大多数药物在采取正常给药方式时,也能获得满意的药物浓度与疗效,所以无需“首剂加倍”。需要注意的是,药量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老年人和新生儿,通常他们的药物代谢较青壮年缓慢;还有就是肝肾功能减退的人,药物消除速率减慢,这些因素都可以使药物的半衰期延长,代谢缓慢。他们在遇到需要“首剂加倍”的药物时,就要另据情况处理了。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