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便利还是更焦虑?微信症候群正在袭来

2016-03-24 19:11 内蒙古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微信症候群正在袭来

核心提示

仅仅3年多的时间,微信从少数人手中的“时髦玩意儿”变成了6亿用户热衷的大众平台,它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所不在。

在被深度“微信化”的生活里,人们是更便利了还是更焦虑了?从文章中您或许能看到,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有利有弊,任何东西的使用都该有度。

覆盖中国90%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约6亿。这是微信诞生以来的最大资本。

有数据显示: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25%的用户每天打开超过30次。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微信成为一天的开始、一天的陪伴和一天的结束。于是,因微信所感染的那些病症也愈发显形,加速在社会机体中蔓延,侵入每一个正生活在微信里的人。

从依赖到焦虑

公务员李俊的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微信的虚拟世界里。

每天他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躺在床上看微信。开车上班,堵车时刷朋友圈,等红绿灯时也盯着手机看,分秒必争。晚上下班,还有一堆微信公众号等着他过目。他主动在群里发起话题,引导讨论,以维护群的活跃度;他翻看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发来的微信消息,迎来送往……

李俊说:“我每隔一段时间就拿起手机看看,生怕错过了群里的消息。以前半个小时看一次,现在几分钟就看一下,连去卫生间不带手机都觉得少了点什么,感觉自己患上了微信依赖症。”

70后企业主管黄女士的看法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每天花很多时间刷微信,感觉学了不少知识,可一天回想起来,根本没记住几条真正有用的。”这让不少人因此产生了焦虑。

因微信生出的焦虑,不只来自无穷无尽的朋友圈信息。“我每次发出去的语音消息,都忍不住要重听一次,甚至重听好几遍。这是不自信的表现吗?”这是29岁白领小曹的一块心病,自己发现这个问题后,她询问过周围的几个朋友,发现不少人也有重听自己语音的习惯。

此外,22岁的大学生琳琳提到一个现象:每次群聊时,大家本来讨论得挺热闹,她一说话,就突然没人接茬了,特别尴尬。有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她就会很焦虑,不停地看手机,或者绞尽脑汁提出点新的话题让大家来接,很怕自己变成群聊的“终结者”。

其实,沉默的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某句话很深刻、很有分量,引起参与者的思考,或者说话的内容属于压轴性的总结,都可能使群聊出现沉默。但不管什么原因,害怕做“终结者”也投射出人们的社交焦虑。

工作休息没了界限

“有人说,一个人在微信群里有多活跃,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多无聊。”80后白领王欣认为,在微信群里不应活跃过头,否则会给别人带来烦恼。

比如,单位群、部门群的建立本是出于工作需要,对这类工作群,不能“全天候”没完没了,一些人喜欢下班时间仍在群里跟同事谈论工作、向下属询问工作进展甚至分派任务,无疑会增加别人的压力。

还有一些“群友”,喜欢在工作群里谈私事、晒私照,特别是双休日、节假日,其实是混淆了工作群和朋友群的界限。“我很纳闷,有这闲工夫泡微信群,为什么不利用休息时间多陪陪亲友、多享受生活?难道待在微信群里晒着聊着就是他们唯一的乐趣?”王欣不解。

一项调查显示,53.3%的受访者认为微信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有47.3%的受访者认为微信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

“过去使用电脑QQ群,只是白天工作时间在线;现在用手机微信群,就是24小时在线,晚上或者周末休息时,单位领导也有可能在微信群里布置工作,客户也可能在群里提出要求。现在,我晚上也不敢关机,工作生活分不开,周末也感觉不到放松,压力实在太大了。”王欣说。

此外,王欣还发现,微信朋友圈也会带来“社交绑架”的隐忧。有同事出去旅游总是要发照片,“你本来不感兴趣,但其他同事都在下面点赞、回复,你只能附和”。

去年5月,白领胡宗方供职的一家设计公司人力资源部发布了一则令人哭笑不得的通知,要求每位员工在一个月内,发动家人朋友关注公司微信公众号,并将成功关注人员的微信账号上报至公司核对,每人最少“发展”30人,上不封顶,各部门的完成情况还要计入季度考核指标。

“这是我的生活圈,凭什么领导可以强制考核、被迫转发,有依据吗?”胡宗方不解。

新的人情负担

“稍等一下再开始行吗?我们校长的孩子参加艺术比赛,我先帮他孩子投个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中老师赵蕊来了这样一个开场白。她说,这几天都是自己先投好票,再把链接发给亲戚朋友,发点小红包,发动更多人投票。

为了拉票,十几年没见的老同学、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方亲戚,都成了“推送对象”,这类“萌宝”评选像病毒般传播,而实际上大多是品牌的营销活动。

可是,你能不投吗?在中国的人情社会,“你给我面子投了票,下次我帮你投回去”,成了朋友圈的人情新负担。

除了投票,越来越多的品牌在营销时还会使用“朋友圈砍价”的招数,宣称只要朋友够多,不花一分钱,就能轻松把价值几千元的东西搬回家。

赵蕊最近就在朋友圈转发了一个集赞打折的活动,“和好多人说好话,最终也就砍下来几十元,时间花了那么多,还欠了别人很多情,真不划算。”

上海律师刘春泉认为,这类活动其实是一种新衍生出的“病毒式营销”,利用的是朋友圈“抹不开面子”的人情交际。不少帖子里都附带着商品、品牌或公众号的广告链接,只需要分享出去,就可以利用身边的人进行二次传播,用户相当于在收益很小的情况下帮厂家宣传。

随着微信群商业化的发展,群营销中也出现了不少坑蒙拐骗的案例。在一些微信群里,不时有人发来某某产品的促销信息、某某产品的使用报告等,有可能就是销售陷阱。

(据《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