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以来,各类留学展粉墨登场,很多想让孩子留学的家庭逢展必去,开始了咨询、申请的征程。有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出国留学的人数几乎每年都在大幅增长,2015年自费留学人数已达48万之多。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是,随着留学人数的增多,我国留学生低龄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不少家长甚至把正在上初中的孩子送往国外接受教育。
出国留学本无争议,富裕起来的国人将子女送出去接受更多元的教育似乎是一种市场引导的选择。但是很多家长并没有明确的规划,只是觉得别人送孩子出国我也要送孩子出国,别人说越早越好,我就得初中送出去。这种带有“跟风式”的出国留学理念更像一种市场失灵,其引起的负面效应十分值得深思。
对于年龄较小的留学生来说,语言、生活、教学模式上与国内的差异成为其最大的压力来源。在思考能力尚未完全独立的年纪,国内基础教育的痕迹还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在这种跨越中快速转化,而由此带来的容易懈怠、缺乏自信等习惯都会让他们步履维艰。
父母陪伴的缺失也成为低龄留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较难跨越的障碍。十二三岁的年龄正是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而多数低龄留学生都是寄宿别人家。父亲和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难以替代,这种缺失也让他们在人格的塑造上多了一份隐患。
对于家庭而言,为培养一个留学生所做出的牺牲也显而易见。除了长期的经济压力外,一些家庭单亲陪读的形式也给整个家庭结构的完整和谐带来不小的挑战。这些都是在没考虑清楚的情况下,一味地“跟风”留学造成的。
诚然,我们相信有的学生自幼带着某种天赋,早早地“开眼看世界”让他们获得更多成长的动力。但也不能否认在家长带有虚荣、攀比性质的“跟风式”出国留学的模式下,困难往往大于成绩,卓有成效者寥寥无几。
我国自古有“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仔细想想其实不难理解。出国留学并非对每个孩子都有帮助,适合了固然很好,不适合也别强求。即便经济条件允许,在选择是否让孩子出国留学时,少一些盲从,多一些理性,才是对孩子未来最大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