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疫苗”事件发生后,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一些人据此对今后是否该给孩子接种疫苗产生动摇,另一些人则预言“国外接种疫苗游”即将成为新的旅游项目,一些人表示会像海外抢购奶粉一样,宁可花大钱去国外接种疫苗,也不愿在国内冒险。有这类想法的不在个别,甚至在网上形成了一种舆论。
这次“问题疫苗”事件,相对于我国疫苗接种的历史和人数,完全是小概率。但即便如此,全社会还是零容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食药监总局、卫生计生委、公安部切实加强协同配合,彻查“问题疫苗”的流向和使用情况,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对相关失职渎职行为严肃问责,绝不姑息。昨天,最高检也挂牌督办此案,明确表示“符合逮捕条件的要及时批准逮捕”。也就是说,严厉查处“问题疫苗”事件,不仅是全社会的共识,也是政府正在进行的有力行动。
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一事件,而怀疑疫苗接种本身。昨天媒体报道了世卫组织对中国发生的“问题疫苗”的回应:中国扩大免疫规划使用的疫苗是安全有效的,且通过接种疫苗已经消灭了脊髓灰质炎和新生儿破伤风,并使中国的疫苗可预防疾病处于较低的水平。世卫组织鼓励中国的父母继续通过常规的预防接种,来保护儿童免受疫苗可预防疾病的伤害。显然,世卫组织是在鼓励中国父母,在政府严查“问题疫苗”事件的同时,不能因噎废食,对接种疫苗产生动摇,毕竟接种疫苗造福了无数家庭,守护了无数孩子。
“问题疫苗”因为过期而失效,这将导致接种的孩子面临一些疾病侵害的风险。其实,即便是正规的疫苗,也并非完全没有风险。据专家分析,中国每年疫苗预防接种达10亿剂次,疫苗平均的不良事件报告率为35.6/100万剂。按照这个概率,中国每年每百万人接种疫苗,约有35.6名孩子会因为接种而产生不良反应,个别的可能反应相当严重,因此,在“问题疫苗”事件发生后,一些人对此风险产生疑虑也不奇怪。只是我们还应该反过来看,35.6个孩子发生不良反应固然不幸,值得同情;而与此同时,百万孩子因为规范接种疫苗避免了特定感染的风险。可见,接种疫苗无论是对孩子、对家庭、对民族,利弊霄壤,孰重孰轻,不言而明。
就如同出现了“三聚氰胺”,我们不能从此不喝国产奶;发现了“地沟油”,我们不能从此不炒菜。全社会应该坚定这样的共识:对“问题疫苗”必须坚决查处,堵住管理漏洞,对该接种的疫苗毫不迟疑地到正规医疗机构接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恐惧大可不必,因噎废食更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