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百岁老人长寿秘诀:勤劳+粗茶淡饭

2016-03-22 12:47 贵阳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长寿秘诀:勤劳+粗茶淡饭

百岁老人项兴富夫妇(前排)

核心提示

沿河县黑水镇,有一对年过百岁的夫妇,男的叫项兴富,102岁,女的叫朱素萍,103岁,从1932年结婚起,两人共同跨过了84个春秋。简单而朴质的生活中,两人相伴至今,他们从未红过脸的幸福婚姻,在当地被传为美谈。

两家是世交

订下娃娃亲

项兴富夫妇居住在黑水镇卢塘组半山坡一座瓦房。

据老人回忆,朱、项两家原来是世交,1913年朱素萍出生后,两家就商定,如果项家生的是女儿,朱家就收为义女,如果是儿子就结为儿女亲家。第二年,项兴富出生,两家如约定下了“娃娃亲”。

“听父母讲,我还是婴儿的时候,父母常带着我去她家,算是见过面了,但长大后我就不记得了。”项兴富说。两人渐渐长大,朱素萍就“躲”进了闺房,项兴富只知道自己未来的妻子在朱家,但长什么样子,是什么性子却完全不知道。他有时候去朱家,真想悄悄地看看自己未来的媳妇长啥样,但她父母管得紧,完全不能走近她的闺房。

据项兴富介绍,那时国民党常到村子里来抓壮丁,自己每年都要去外面躲上好几个月,最长时间,在德江县高山躲了两年。所以能够躲过抓壮丁就已经是非常幸运了,儿女情长的事那会儿也没时间去想。

“一听说他又躲兵去了,我在闺房里整天提心吊胆的,生怕他被抓走。”朱素萍说,直到1932年和他结婚,我们才真正看到对方长得是啥样。

日子虽然苦

恩爱一直在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朱、项两家深居大山,日子都过得特别艰苦,两人结婚没有任何彩礼,也没有任何东西陪嫁,只请了几个亲戚参加婚礼。

“在娘家是吃糠、野菜,嫁到项家来还是吃这些。”朱素萍说。

朱素萍说,她坐月子,没有吃过一点粮食,就更别说肉和猪油了,听别人说,油桐籽烤熟了和猪肝吃起来差不多,就烤油桐籽来吃,岩木耳煮来特别好吃,就去找岩木耳来吃。月子里她吃的不是麻根、苦蒿,就是树叶、树根,不是乌桕油,就是蓖麻油,只要毒不死,什么都敢吃。

“解放初期,他在外面帮人家造房子,得一点点儿好吃的都舍不得吃,要带回来大家一起分着吃。”朱素萍笑着说。

“现在政策好了,种地国家还补贴,路通了,车多了,走哪里都方便,看病还有医保,我们俩要好好保护好身体,多活些年,多看看这个好时代。” 项兴富老人说。

粗茶与淡饭

活过100岁

起自己的长寿秘诀,项兴富说,84年里,他最感谢的就是妻子。妻子不仅为项家生了五个子女,为了这个家全身心地付出,他每天从地里劳作回来都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每次从外地挣钱回来,家里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这让他特别地放心。

在84年里的相濡以沫中,他俩都懂得彼此的艰难,所以他们始终相敬如宾,从来都没有吵过嘴。

“我在他面前连一句脏话都没说过。”朱素萍说。该村55岁的村支书项文刚也说,自他记事以来,就没见他们夫妇吵过嘴。

乡邻们都时常问起二老长寿的秘诀是什么?朱素萍老人说:“也没有特别的地方,勤劳、粗茶淡饭就是秘诀。”

好好陪着他

一起度晚年

如今,他俩都已百岁高龄了,膝下有子孙60多个。项兴富有些行动不便,耳朵也有些不灵了,要大声说话才能听见。朱素萍生活基本还能自理,她现在只想好好照顾丈夫,陪他过好剩下的日子。

据了解,近几年,他们的儿子项启宣见父母身体情况大不如前,便专门在家照顾二老。朱素萍担心儿子做的饭菜不合丈夫的胃口,会吃出病来,所以每天都坚持自己给丈夫做饭,这样对自己身体也有好处。

朱素萍说丈夫现在吃得少,饿得快,有时一天要吃三四顿饭,但只要他饿了,她就会煮给他吃。

“我妈对爸爸一直都很好,现在他俩都100多岁了,我妈还是一如既往地悉心照顾我爸。”儿子项启宣说。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作者:田烈 杨再成 简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