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一号召迅速成为两会热词,引起各界热议,令人为之一振。究竟什么是工匠精神?来自制造业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徐强认为,“工匠精神”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要有务实肯干的心态、敢于吃苦的精神和不断开拓的激情。
从徐强的四个“一行”中,我们不难看出,所谓“工匠精神”既有技术层面的含义,也有思想内涵,是技术和精神的统一。“工匠精神”首先要求技术过硬,这是前提,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力求成为本领域的行家里手、技术尖子,所谓的“干”“爱”“专”“精”,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而把这4个字坚持下来,始终如一,精神也就自然在其中了。
显然,这也是徐强对自己的要求,否则也就不会产生“徐强精度”这一国内大型齿轮加工4级精度的全国之最。其实,“工匠精神”不仅仅局限在“工匠”领域,而应成为社会的普遍追求,成为一种个人信仰,成为每个人做事时内在的自觉追求。
我们从来不缺少技术精湛的工匠:给导弹铸造“衣服”的“大国工匠”毛腊生,“39年,他只做了一件事——读懂砂子,铸好导弹”;胡双钱在35年里加工了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没出现一个次品。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为了追求速度和规模而导致的粗放型生产,使得技术难以提高精度;“有供给就有需求”的卖方市场,也在看不见的层面损害了追求质量的态度。培养“工匠精神”仍然任重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企业家和工程师等接力。
今天,辽宁正在打造经济升级版,辽宁制造要走进世界市场,这其中,人才建设特别是形成一批新一代的“工匠”是重要因素。要改革教育制度,让职业技术教育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让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有更大的分量,让实践教育贯穿中小幼教育;要提高“工匠”的地位,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等手段,培养一批专家和技术工人,扎根基层,扎根专业领域,让“工匠”在社会上有职业声望,有更高的获得感和荣誉感;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建立创新失败补偿机制,让青年创客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真正想出好创意、做出好作品。
老工业基地正值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刻,对未来越有信心,对现在就要越有耐心。大国匠心、卓越品质是一种制造业的耐心,更是一种发展的信心。长久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我们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