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过程全是“坑” 多留个心眼能避之

2016-03-15 11:53 杭州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买车过程全是“坑” 多留个心眼能避之

发动机修了两次,要求换车不成;4S店贴的膜,损坏后挡电热丝没法索赔;全款买车,却迟迟拿不到车辆合格证;本以为花高价提了高配车,没想却是车商私自加装的“高配车”;消费者不到4S店保养,被威胁取消三包资格……近来,本报汽车维权专线异常火热,接到众多消费者的投诉。

近日,央视3·15晚会发布了二号投诉热点——汽车消费,占投诉总量近1/5。虽然汽车三包法案已实施两年多了,但是汽车投诉一直来“高烧”不退。一提到汽车消费,几乎每一个车主都有一肚子苦水要吐,都曾跳进过4S店挖的各种“坑”。消费陷阱在任何国家、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不可避免地客观存在,汽车消费陷阱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汽车是一种特殊的大宗商品,且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购车都是第一次,因此,上当受骗的事情时有发生。为此,我们对在汽车消费中出案频率最高的“坑”做些分析,希望能在购车时对你有所帮助。当然,您也可以拨打杭州日报汽车消费维权电话:13989483059,24小时畅通。

第一“坑”:低价吸引消费者

现象:网上、广告、电话等各种宣传中,往往有各种“惊爆价”,当你欣然前往之,才发现被骗。这些“超低价”的车都是特定车型,如库存车、加装车型,或是卖不出去的顶配车型。4S店目的,就是让你能到店看车,这样才有机会出订单!你或许被他们说服购买,或许扭头走了。随后,销售顾问,还会定期打电话给你,开启又一轮的攻势,门店周年庆、节假日活动、限量版等等噱头十足的话语,一步步引你掉坑,所以需要多留心眼。

支招:不要轻信优惠力度特别大的促销信息,进行多方比价,了解清楚一款车目前市场上的正常优惠幅度。

十个消费者买车,销售就能谈出十个不一样的价格,关键靠什么?靠自己,砍价可多坚持一下,若能拿到总经理级特批,那就最好了!谨记一点,销售的话永远不要轻易相信,譬如“过了今天就没这个优惠了”、“厂家限量供货要加钱提车”等的语句。

第二“坑”:“高大上”的展车

现象:4S店,不管是展厅的车或者是外展车辆,一般都是高配车型,或自行将低配改高配车型(譬如加装导航、真皮座椅、LED大灯总成等),而这些展示车型“高大上”你要仔细鉴别。你若准备买中低配车型,就要圆睁眼睛,不要被这些高配车型所迷惑,因为有时候少个中控屏、真皮座椅、LED大灯等之后,车的档次可能会大打折扣。

支招:买车,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决定好车型的配置,最好可以在网上、又或者是在4S店的车库里,确认所购车型的大致配置,不要因贪小便宜,而被4S店的销售人员牵着鼻子走。

第三“坑”:汽车落地价做文章

现象:4S店一般爱报落地价,落地价=车身价格+购置税+保险+上牌费。 特别是我大杭州两年前刚限牌时,几乎所有4S店都推出了“包牌车”,那个天花乱坠;而今,还有4S店偶尔还宣称销售“包牌车”,付钱就可以开车上路。

支招:如果是谈落地价,那要看4S店的保险保额是否上足,商业险的第三者责任险是多少;上牌费到底是不是在合理的价格范围之内,除交管所的工本费外收取了多少手续费(工商验证是完全免费的,如果当经销商向您收取验证费时,千万要问清楚,因为根本没有那些费用需要缴纳。同时,验车上牌费大多免费。4S店大多给你免费上牌,如果收费最多300元服务费);如果真是包牌车,怎么过户等等问题,逐一弄清楚。买家没有卖家精明,其实最好不要按照落地价来谈,先把裸车的优惠谈妥。

第四“坑”:精品加装门道多

现象:4S店有两种配件,一种是原厂配件,一种是厂家授权配件,两者的价格相差很大,厂家授权的配件一般跟外面加装的配件无异,部分不安好心的店会用此冒充原厂配件。

支招:所以,买车时,一定要了解清楚明白自己所购买的车型,加装配置,是原厂件还是4S店的加装件,弄不清楚是否属于原厂配件,很简单的一个办法,参照顶配车型,一般而言,非原厂的配件不会做得和原厂配件一模一样。

第五“坑”:捆绑销售保险

现象:在销售过程中很多消费者会遭遇强制消费行为,比如强制搭售保险、挂牌、装修等服务。最典型就是,销售顾问往往在你划完全款后告诉你,新车保险必须在店里上,并且以“否则没有保单,打不了临牌,上不了路”相威胁。

支招:众所周知,4S店的汽车保险价格比较贵,怎么办?很简单,通过电话,可购买人保、平安以及太平洋等大品牌的车险,然后询问离4S店最近营业部,自己去拿一下保单,完全解决了临牌问题。

第六“坑”:大礼包水分大

现象: 购车时,销售可能会通过赠送优惠礼包来抵现金优惠,一般都是导航、送真皮座椅、美容礼包之类,也就导航还值几个钱,但现在大家都有手机导航,车载导航成了摆设;封釉、镀膜等几百元的东西,分分钟被说价值几千元。一句话, 4S店赠送的装潢大礼包,水分太多。

支招:很简单,如果礼包里面的东西不是你想要的,请一定要尽量谈车价的优惠。礼包太虚,厚着脸皮跟销售们抗争到底,有时候甚至可以用所谓的礼包多换一点点的现金优惠,力求最大的现金优惠才是王道。

第七“坑”:贷款猫腻

现象:目前购车贷款方式一般是银行贷款、汽车金融公司贷款、信用卡贷款、其他金融机构贷款,而部分商家推出的部分“零利率”“免息”之类的贷款方式借此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支招: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消费者一定要问明白,这种优惠政策是否有过多附加的条件,比如4S店加收了高昂的按揭手续费、再比如车辆还贷款期间必须在4S店上足保险。

第八“坑”:故意混淆“定金”和“订金”

现象:购车需交付订金已成为汽车消费中的一环。“定金”与“订金”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法律效力却相去甚远。如果我们购车时签署的是“订金”合同,若合同终止,消费者可以收到订金退款;而“定金”具有法力效益,需要支付违约金,甚至无法返还定金。

支招:其实,定金是一个规范的法律概念,是合同当事人为确保合同的履行而自愿约定的一种担保形式。而订金并非一个规范的法律概念,实际上它具有预付款的性质,是当事人的一种支付手段,并不具备担保性质。

第九“坑”:新车没合格证

现象:近些年有不少关于汽车合格证被抵押,不能如期拿到合格证上牌的新闻。这些都是某些不良商家暗地里操作的,而我们也不是没有办法预防。

支招:首先要去出货量比较大、口碑佳的4S店买车,其次是在合同上约定好车辆的交付时间、车证手续齐全以及违约条款等,方便日后维护合法权益。

第十个“坑”:警惕零公里“伪新车”

现象:一些汽车经销商往往将使用过的车当做新的商品车来卖,并把路码表、传感器拔掉,使路码表失灵来确保零公里。其实,这类车已行驶了一定的路程。

支招:为了防止买到这类“伪新车”,选择车辆时,首先要看轮胎。一般新车的轮胎基本没有磨损,包括轮胎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细小痕迹以及刺状的凸起。只要发现哪怕是最细小的轮胎磨损,而里程表显示为“0”时,车辆就很有可能隐藏问题。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作者:郭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