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冒名顶替入学的新闻刺痛着网友的神经。
据新华社报道,2003年,河南姑娘王娜娜高考后没收到录取通知书。“落榜”的她郁郁寡欢,以高中毕业的学历草草就业,后结婚生子。然而,原本平淡的生活在去年被打乱了。当时,她到银行办理信用卡被拒绝,才得知自己的身份一直被人冒用,而且冒名者当年正是以“王娜娜”的身份顶替她进入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读书,如今早已毕业成为了一名教师。当王娜娜找其理论时,对方的父亲最初要以8万元的补偿“私了”,冒名者甚至口出狂言:“闹到联合国也不怕。”
有当初的“罗彩霞事件”在先,“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对人们来说并不新鲜。之所以说这件事仍然刺痛了我们的神经,是因为冒名者的蛮横无理、口出狂言。
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往往关乎前途和命运。当初的罗彩霞是幸运的,毕竟在复读一年后考上了大学,并如愿成为一名记者。而王娜娜呢?如果当初那名冒名者没有出现,她就会如愿进入大学,她的工作和人生也许是另一个样子。可以说,“冒名顶替上大学”是用毁掉一个人前途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性质恶劣。
对于关乎一个人前途的高考,相关行政、教育部门以及录取学校,工作必须慎之又慎、严之又严。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李鬼”是怎么变成“李逵”的?一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就此事接受采访时的回答,也许会透露一丝端倪——只有多方参与才可能造成如此结果。
如今王娜娜事件正在调查之中。我们希望,也相信,那位不怕“闹到联合国”的冒名者会受到应有的处理和惩罚。而对当年此事发生负有责任的各个部门、各级官员,则必须追责,因为这件事不仅仅关乎王娜娜本人,更关系到高考制度,乃至社会的正义和公平。
我们希望,各个相关部门能在每个环节都扎紧制度和监管的“笼子”,加大查处和惩戒的力度,让造假者不敢造假、不能造假,让一时得逞者尽快遁形、受到惩处。都说高考是寒门学子“实现梦想最公平的途径”,千万别让这条路“崎岖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