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老抠耳朵可能致癌!

2016-03-08 19:29 光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这个部位抠10次就会致癌

男女抠什么部位十次竟会致癌呢?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习惯,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掏耳朵,那么,掏耳朵的误区有哪些呢?掏耳朵的危害有哪些呢?错误的掏耳朵的方式会致癌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专家是怎么说的吧!

男女抠什么部位十次竟会致癌

专家称常抠耳朵可能致癌盘点不好的用耳习惯

耳朵是人体重要的器官,然而,却有不少人忽视了耳朵健康,有的人爱长期掏耳朵,有的人爱长期戴耳机听音乐,有的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听力筛查。

在耳鼻喉科医生看来,很多我们不经意的小动作,实则隐藏着大风险。

比如经常错误地抠耳朵,不仅不能起到清洁效果,反而可能导致听力受损甚至发生癌变。

此外,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煲电话粥等坏习惯,对听力也是一种慢性伤害,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煲电话粥等坏习惯,对听力也是一种慢性伤害

常掏耳大爷患外耳道乳头瘤

今年70岁的丁大爷一直身体都很硬朗,但医院的一份检查报告,却让他傻了眼。

“我又不抽烟又不喝酒,怎么会得癌症?”经过对老人生活习惯的梳理,医生帮他找到了原因——经常挖耳朵。

原来,丁大爷很喜欢掏耳朵,时不时就会到公园、茶馆找人掏一掏。他的耳道因经常受刺激,形成外耳道乳头状瘤,曾三次手术切除。

掏耳朵的工具不干净,没经过消毒处理,很容易传染疾病,耳道皮肤难免有损伤,易感染病毒、细菌,甚至于梅毒。

科室1年多先后有6例以“外耳道乳头状瘤”收治的住院患者,病检结果为尖锐湿疣,年龄从45岁到80岁不等,这些人大多具有喜欢挖耳朵的坏习惯。

“很多老年人喜欢掏耳朵,掏不干净,反复刺激,耵聍越来越多,耵聍栓塞,把外耳道鼓部破坏了

减少不必要的挖耳朵次数

“耳屎”可防止霉菌等感染,并黏住进入耳道的灰尘等,还可防止小虫接近。

另外,“外耳道乳头状瘤”虽属良性肿瘤,但术后极易复发,多次复发后,极有可能转变为恶性肿瘤,恶变率为2%。

大学生突发耳聋

去年11月,成都一位20岁的大三学生小华就为了准备考证,在持续熬夜后出现了耳鸣和耳塞,到医院治疗被诊断为“突发性耳聋”。

另一名在读大学生也出现了类似问题。小川20岁,大学三年里,他长期戴耳机学英语、听音乐,后来他逐渐发现,自己焦虑不安,与别人交流时,需要对方大声喊才能听到。

检查发现,他的双耳听力损失达80分贝,属于严重听力受损。现在,小川只能配戴助听器了。

如果出现突发性耳聋,即使早期得到治疗,也不可能全部治愈,只有约1/3的人听力能恢复正常,有1/3仅恢复部分听力,还有1/3的人可能听力基本丧失。

生活和工作要有规律,尽量减少连续熬夜或处在身心疲惫、精神紧张的时间。其次,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接触噪音。此外,还应积极治疗可能与突发性耳聋有关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及其他使血液黏滞度增高的疾病。

老是感觉耳朵里钻心地痒,30多年如一日,一天不掏就痒得要命。前几天,61岁的徐大妈因为耳朵痛去医院看病,却意外查出外耳道癌。

徐大妈身体一直不错,就是老觉得耳朵痒,有事没事就喜欢拿挖耳勺掏耳朵。结果越掏越痒,越痒越想掏。

两个月前,她发现右边耳朵里流水、流血,轻轻一碰就感觉里面很痛,便上小诊所打了几天的消炎针,但右边耳朵一直连到腮腺、脖子都开始痛了起来,每天疼得睡不着,只能靠吃去痛片缓解。

上周,徐大妈来到医院后,耳鼻喉科医生接诊后,仔细查看片子觉得不像炎症,又用高分辨率的CT逐层扫描,发现右外耳道壁骨质有轻微的破坏,通过活检手术,病理结果出来后证实是外耳道鳞状细胞癌,并怀疑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腮腺。

什么是外耳道癌?

外耳道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原发于中耳外耳道的肿瘤统称为颞骨肿瘤。外耳道癌好发于50-60岁,女性多于男性。

症状

一、耳漏

耳朵分泌物稀薄如水或有臭味。

二、出血

早期耳道分泌物带血,晚期破坏性大出血。

三、耳痛

早期疼痛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加重出现持续性耳朵深部刺痛或者跳痛。

四、早期听力减退

听力下降,晚期胃神经性耳聋。

耳垢是保护耳朵的防线

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把“耳屎”当成人体的废弃物,其实,它对耳朵有保护作用。

别看“耳屎”名字不好听,其实它对耳朵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因为外耳道内腺体的分泌物一般呈弱酸性,味道很苦,且有一定挥发性,这种气味小虫不喜欢,也不适宜细菌生长,因而“耳屎”有阻止小虫飞入、保护耳道皮肤的作用,最好不要经常抠挖。

小心掏耳朵掏出癌症来

小心掏耳朵掏出癌症来

人体外耳道皮肤非常脆弱敏感,和软骨膜连接很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用力不当就会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发炎、溃烂。

有的人掏耳朵用力过猛甚至可能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发展成中耳炎,严重者甚至可能引起耳聋。

此外,掏耳朵过频,会刺激耳道皮肤,容易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虽然乳头状瘤属于良性肿瘤,可以手术切除,但切除后极易复发,多次复发甚至可能转变为恶性肿瘤。

什么是外耳道乳头状瘤?

外耳道乳头状瘤多发生于外耳道外段皮肤,是外耳道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是其鳞状细胞或基底细胞长期受刺激增殖的结果。中国南方较多见,好发于男性。

肿瘤早期多无症状,充满外耳道时阻塞感、痒感或听力减退。常有挖耳出血或挖出“肉块”样物者。伴继发感染时可有耳痛、流脓。

可见外耳道有大小不等的单发或多发、表面粗糙不平、带蒂或无蒂的棕黄色肿物,触之较硬,多数基底较广。

责任编辑:宗晓丽(QF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