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抵御10亿美元诱惑,你能吗?

2016-03-05 18:36 扬子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扎克伯格:抵御10亿美元诱惑,你能吗?

2016年全球富豪排行榜上,排位升至第六名的扎克伯格,真是一个十足的怪人。他的公司最高估值1600亿美元,他却总会穿着廉价T恤、人字拖出现在高端会场上。有人会因为他的不按常理出牌质疑他。大多数时候,这个年轻人都在用他的成绩去进行回击。激情澎湃的创业精神,智慧传奇的融资经历,大胆开放的用人策略,深度挖掘的赢利模式,最终成就了聚合世界的社交网络帝国。他在短短十多年时间内成就Facebook的故事,更是年轻一代抵御金钱诱惑的励志传奇。

扎克伯格在高中时期设计出的MP3播放器让他声名大噪。不少媒体也都纷纷将这个高中生的事迹传诵出去,高中生扎克伯格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很多业内公司见到了这个扎克伯格的作品,无不感到惊讶。随即,许多家公司都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当然,这其中也包括美国在线和微软公司。而微软公司更是开出了年薪95万的条件来吸纳马克·扎克伯格这个神童。

一个是仅仅17岁的高中生,一个是全球知名的大公司,外加一个年薪95万的工作机会,相信大部分人都会为之心动,更有人预测,扎克伯格如果加入了微软,他将成为微软最年轻的工程师。

谁都没想到的是,扎克伯格并不是一个能按照常理出牌的人。他竟然选择了去哈佛读大学,并且选择的还是心理学专业。

在多年后的采访中,扎克伯格证实,当年之所以拒绝那些大公司,是因为他们要求会面的时间,他没有办法起床。

微软或许能够给扎克伯格足够的收入以及技术支持,让他有更多的机会设计出实用性很强的软件,可是,对于扎克伯格来说,收入和名誉都是次要的。虽然他爱好研发软件,可这仅限于他的自由发挥,如果让扎克伯格将自己的软件局限在一个目标范本上,他的热情就会大打折扣。

对于这个高中生来说,微软高层让他去工作,就等于是在剥夺他的自由,这样的情况对于扎克伯格来说,简直就是世界末日。从扎克伯格平时的装扮上就能看出,他是个喜好自由的人。所以,在高层人士邀请他八点参加会议时,他表示,这很难完成,因为这个时间他没有办法起床。

扎克伯格从一个普通学生成长到脸谱网首席执行官(FacebookCEO)的过程中,他穿得最多的是T恤和牛仔裤,有时他还会配上一双简单的拖鞋。这个装扮几乎成了扎克伯格的代名词,由于装扮简单,他还曾被评为“最差装扮”。他是个有主见的人,他会我行我素,不听从别人的建议。所以,在这样的性格下,他拒绝那些公司也是正常的。

很久以后大家才真正地意识到,当时扎克伯格没有选择微软,而是选择哈佛,这并不是他对自己能力的心虚,而是他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如果他加入了微软,他的所有设计都将被冠以“微软”的名称,他并不甘心于被束缚,更不会希望自己的设计成为别人成功的硕果。

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个腼腆的男孩子做了个明智的决定,但用当初的眼光来看,很多人都会觉得扎克伯格的脑子一定是坏掉了。他短暂的神经错位,导致他最终成为了一个富翁。

扎克伯格的成功法则是,不被眼前的利益蒙蔽双眼,即便是无法看到未来的发展状况,也要有敢于憧憬未来的能力。

这个不拘小节的年轻人到底是如何创业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黑客”这个词了。扎克伯格在哈佛时期,他依旧钻研各种各样的程序,直到大二的一天,他用黑客技术侵入了学校的一个数据库,并且将学校所有学生的照片打包拿来用在自己设计的网站上,供同班同学评估彼此的吸引力。这次的黑客事件,让很多媒体以为,扎克伯格是为了学校某个心仪的女生导演的好戏,可是,事实却与此大相径庭。扎克伯格曾多次说明,在此次事件之前,这名女生已经是他的女友了。所以,为追女生而开发程序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在哈佛时代,扎克伯格曾被称为“程序神人”。他跟着犹太会友学心理学与运算科学。二年级时他开发出名为“CourseMatch”(课程搭配)的程序,这是一个依据其他学生选课逻辑而让用户参考选课的程序,也就是心理测试系统的升级版。一段时间后,他又开发了另外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程序,名为“Facemash”,这个程序也就是“Facebook”的前身,让学生可以在一堆照片中选择最佳外貌的人。

根据扎克伯格室友阿里·哈斯特(ArieHasit)的回忆,“他最初做这个只是因为好玩”。哈斯特说:“他有几本名为“Facebook”(FaceBooks)的书,里面包括学生们的名字与照片,有时还会有几句简单的介绍。起初,他创建这样一个网站,放上两张照片,有时是两张男生照片,有时是两张女生照片。访客可以通过自己的审美来选择哪一张最‘辣’,并且根据投票结果来排行。”

这个让所有人热衷的竞赛进行了一周之久,但是到周一的早晨,访客们却突然发现它被校方关闭了,因为访问量太大,所以哈佛的服务器崩溃了,为了所谓的网络环境,学校不准学生再进入这个网站。此外,也有很多学生反映,他们的照片在未经授权允许的情况下被使用,这让他们心里有些接受不了。

对此次事件,扎克伯格曾公开道歉,并且在校报上公开表示说,“这是一个很不适当的举动”。但是,这个好玩的网站,后来却一直被学生喜欢,最终发展为一个包含照片与交往细节的校内网站。也可以说,“Facebook”最早起源于哈佛。

黑客事件过去后不久,扎克伯格就与两位室友一起,用了一周的时间写网站程序,建立了一个专为哈佛同学提供互动的网站,并且,将这个程序命名为“Facebook”。顾名思义,是从“脸”下功夫,扎克伯格在“theFacebook”这个程序上,主要用照片来当媒介,吸引人们相互品评。这个照片的魅力真的如此之大吗?当然!扎克伯格在大学时代面对的都是半成年人,这些人早晚有一天会面对朋友的分离,所以,能保留住永恒的就只有下照片了。于是,一个打着回忆与社交的软件就这样面世了。

在哈佛的校园内,当“Facebook”出现在学生口中后,短短几天内就横扫了哈佛校园,成为了所有学生口中必要的话题。就连当初因为黑客事件抱怨连连的人们也都逐渐为其疯狂。

扎克伯格的朋友后来回忆说:“他当时就决定这是个很棒的网站,如果学校不同意他这样做,他也一定会自己做。”

果然,2004年底,“Facebook”的注册人数已突破100万人,扎克伯格干脆从哈佛退学,全职运营他自己的网站。

“Facebook”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源于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的“群体压力”,而且包含了各个学生的从众心理,正如2004年哈佛大三学生奥利维亚·马(oliviaMa)在接受《纽约客》杂志采访时所指出的:“我清楚地记得刚开始使用“Facebook”时那种神秘的激动。因为你知道,中午坐在你餐桌边吃饭的那个家伙,可能就是前一天晚上在“Facebook”上与你交流过你的人!”

或许是因为心理学的基础在生活中给了他很强大的启示,对社会心理学的熟稔,扎克伯格坚持“Facebook”必须实名制,并且严格一个校园一个校园地推广“Facebook”,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奥利维亚·马所说的“神秘的激动”。这种新奇的感受也成为“Facebook”能够在当时已经出现的社交网站“Friendster”以及“MySpace”中鹤立鸡群的根本原因。

有人说“Facebook”这种东西之所以能长久发展,是因为有扎克伯格的程序编程能力,但是综合所有的内容可见,“Facebook”中蕴含的更多的是心理学基础。当“Facebook”横扫哈佛校园时,众多的学生会为其着迷,就是因为心理因素作祟。就连社交恐惧症患者扎克伯格自己,也是“Facebook”的忠实粉丝。

为什么这个程序能引起哈佛大学的“Facebook”狂潮呢?一个人到了大学期间,就已经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这个时候的自己,并不属于完全的学生,也不属于完全的成人,心理素质往往介于二者之间。所以,到了大学,面对那些既陌生又熟悉的同学同伴,这些人的心中必定需要一份不符合常理的狂热。这个时候,学生心中涌动的小火苗,在“Facebook”出现的一刹那就被点燃,成为一场熊熊燃烧的大火。

扎克伯格发生新的变化是在2005年3月。那时,在线图片储存网站“Flickr”被雅虎收购,人们的照片可以储存到网站上面,在线图片储存业务瞬间形成潮流指标。

此时的扎克伯格也开始考虑是否要在“Facebook”上开发出所谓的图片储存功能,让“Facebook”更加充实。而在决定图片标记方式时,扎克伯格以及他的创作团队却决定用一种全新的方式——以往在互联网上储存图片都是用主题、时间、地点等方式来作为图片标签,然后让用户进行分类检索。但是,“Facebook”团队最终决定以每个用户社交网络中的关联人物作为标签,并且每个被标注到的人都会收到提示信息,进而可以分享到这张照片。

这一举措确确实实让图片与已存在的社交图表迅速发生“化学反应”。与其他只做单纯图片分享的网站有所不同,“Facebook”让图片在基于人际关系的层面上,主动推送,大大提升了信息的传播效率,进而让网站的活跃度又一次得到跃升,人们只有有了网络的媒介才能更加紧密地联系,社交网络中的全部好友间都同时多了一种更加丰富的互动方式。

实际上,到了2005年10月,“Facebook”图片功能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了互联网上最炙手可热的图片分享网站。大家热衷于彼此分享,那些陈年的旧照也成了大家所热衷的产物。在其开通的一个月时间内,85%的用户都至少在一张图片上被标记了出来。

正是因为“Facebook”图片分享功能的设计成功,使扎克伯格产生了“积极的顿悟”。他意识到,连通两个陌生人之间的关系绝对不应该只通过普通的沟通,应该由媒介来把普通的在线活动与社交关系相互叠加起来,可以释放出巨大的力量。正如“Facebook”内部员工马特科勒所说:“对我们来说,那是第一次感到惊讶,社交图表能够被用来当作一个分配系统。分配的途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个利用网络营销人际关系的天才,已经被全球所有客户所知晓。

不论是出行还是穿衣,都是低调再低调,扎克伯格的最常见装扮就是:灰色T恤,牛仔裤加拖鞋。他的女朋友、就是后来的妻子也是穿得非常随便就上街了。扎克伯格曾被媒体称为“美国最穷的富翁”,因为尽管身家上百亿,他还是住在简陋的出租房里,开着廉价的本田车。去年才买了房,也买了私人飞机,但不常用。

2006年,时任雅虎(Yahoo)公司CEO的特里·塞梅尔出价10亿美元收购“Facebook”,被扎克伯格拒绝。“这辈子从没遇见一个人能够抵挡住10亿美元的诱惑。”特里后来对媒体说。

“Facebook”的收购交易主要是为了招揽技术人才。一旦扎克伯格发现他想要的人,他就会让公司里的其他人想办法将目标人才挖过来。在加盟“Facebook”之前,桑德伯格为谷歌网络销售部门负责人,扎克伯格花去了50多个小时,才说服桑德伯格同意加盟“Facebook”。

努力工作,确保“Facebook”所有员工都可获取关于公司尽可能多的信息,以便他们做出最好的决定,产生最大的影响力。

扎克伯格曾被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所深深吸引。在儿童时代,他最喜欢的一款视频游戏是《文明》。该游戏的获胜目标是“建设能经受时间考验的帝国”,《文明》被指是扎克伯格“发展‘Facebook’的基石”。在“Facebook”公司的办公室里,随处可见的是冒险游戏(RISK)的桌游盒子。这是一个在世界地图上展开的游戏,2~6个人分别用兵力占据一个个国家,最后以一方消灭所有敌人占据整个世界结束。

他每年给自己定一个新计划,获得一些全新的体验。

扎克伯格是个击剑手。他随身带的少数行李中有些是击剑用品。据他的室友回忆,他踱步时,有时会习惯性地走过去拔出自己的剑,一只手开始在空中挥剑,一只手就放在身后,向前送出剑时说着,“好吧,我们来谈谈。”世界对他来说,就像一个击剑比赛,他习惯保持伺食者的警惕,寻找最合适的机会下一击。

如果你觉得这些就是“神童”应该生存的世界,那你大可不必称呼他为“神童”了,因为以上扎克伯格的做法,全都是一个CEO的铺垫。

责任编辑:李继业(Q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