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金融圈的“美人鱼” 被打满多金、才华、颜值的标签

2016-03-05 11:55 证券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看看金融圈的“美人鱼”

证券时报记者 方海平

在当前社会语境下,不管什么东西,一旦同“金融”沾上边,似乎一下子就变得“高大上”了起来。而在婚恋市场上,金融圈的从业者,不管男女也都很受欢迎,尤其是“金融”和“美女”搭配在一起,简直是一道亮丽的名片。这些反过来又使金融圈成为多数人竞相争入的领域。

事实上,相比于传统观念中其他的“高大上”行业,金融圈的女性比例要多得多。稍有关注的人会发现,从那些五花八门的金融圈才女评选里随便拉一个出来,都是模特、演员的料。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人们,为什么总喜欢进入金融圈呢?

如果要从中国历史上女性地位的演变上说起,那话就长了。不过,只是跟她们简单聊聊,也能管窥其背后的逻辑。且不说“三从四德”、“相夫教子”等作为评判优秀女性标准的时代,即使是身材美貌、演技歌喉似乎也不再能满足现代女性的心理诉求了。她们等着为自己正名等得太久,“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偏偏要靠才华”才是这个群体当下最热烈的追求。金融圈,则与这种诉求一拍即合,它能提供“多金”和“才华”的标签。

这个领域是适合女性的,相比于娱乐圈,它要严肃正经,相比于IT,它要光鲜热闹。最重要的是,它对专业和能力的要求,是多数女性完全可以满足的。所以,金融圈的女性并不少见。它也是多数女大学生的理想选择。从上海四所高校的男女比例来看,综合性的复旦大学以及偏工程技术的上海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女生比例都不到40%,但上海财经大学的女生则超过50%。

很难去统计金融圈里男女比例具体是多少,因为就连“圈子”本身的概念也是模糊的。但是从多数金融圈人士的经验感觉来看,金融圈的女性即使没有一半,也不会差太多。那么,在这个圈子里,女性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具体领域呢?

一位基金女性研究员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在金融机构的不同岗位里,销售应该是女性比例最高的。这似乎很好理解,因为其他行业的销售也是欢迎美女的,“身高165以上,形象气质佳”,这个领域非常能体现“漂亮是一种生产力”的理论。

新兴的P2P行业尤其如此。E租宝事件本身可能不能当做典型案例,但其做法背后的逻辑则无疑具有某种代表性。据说,某些券商的明星销售,身价可抵首席经济学家,金融机构直接去美女高产区招聘员工的做法也并不罕见。

在研究或交易领域也不缺乏女性的身影。不过有意思的是,在该行业的细分领域里有着非常明显的性别区分。另一家基金的债券研究员(女性)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在细分研究领域里,债券或固定收益部门以及行业研究部门的女性研究员比例比其他部门明显要高,股票领域中女性则相对少很多。从2015年的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名单来看,整体上女性远没有男性多,但是在固收研究领域,女性则占据了半壁江山。

在被称之为金融行业金字塔上的明珠——基金经理的这个群体中,女性的比例要更低。这或许是因为,这一岗位对于专业能力的要求更高,尤其是从业者需要长期处在精神高压的状态之中,不太适合女性,因为后者的抗压能力相比男性要弱。据多位机构女性研究员向记者反映,其实金融行业的女性也有很明显的优势,她们更加勤奋,更加细致,分析起公司和行业来更能深入进去。

在既定的社会分工之下,女性承担了自身诉求之外的更多的任务,而在先天生理条件和思维构造上相较于男性却并不占优势。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女性牺牲和付出了更多来争取来自社会深层的认可和肯定。

责任编辑:李继业(Q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