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库存”城市表情各不同:沈阳零首付半日游 京沪楼市热得烫手

2016-03-03 09:40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去库存”城市表情各不同

杭州新房开盘千人争抢,上海房源暴涨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元,北京房产过户大厅拥挤不堪引黄牛倒号……重点城市新一轮的楼市火爆行情,让消费者目瞪口呆。

调整首付比例、降低税费,近期各地纷纷推房地产新政“去库存”。而在这些政策影响之下,各城市开始有不同的表情。一线城市的新房和二手房市场,跟被吹了一口仙气儿似的,活了,火了。而背负着巨大库存压力的二、三线城市,肩上的担子似乎更沉重了。

沈阳——

零首付政策紧急叫停

“零首付政策一发,我们就在同学群里讨论了半天,结果第二天起来,文件撤消了……”昨天一早,土生土长的沈阳人王石甫看着手机上更新的消息,有点不敢相信。

本月1日,沈阳市政府下发《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支持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新毕业生购房,享受零首付优惠。但当晚,沈阳官方就发布消息称,“零首付”政策还处于前期调研论证阶段,暂不具备出台条件。

“沈阳没湖没山、一马平川,土地供应面积太大。”王石甫仔细想了半天说,这几年沈阳“卖不动”的房子很多,而且房价没怎么涨。幸运的是他在皇姑区买了房,“学校特多,有点北京海淀的意思,靠二环。”

在沈北新区、东陵区和浑南新区,这种“卖不动”的房子挺多。是房子差?“不是,就是位置偏、配套不足,而且东北的房子有个最关键的因素——采暖。”王石甫怕记者理解不了,还特意打了比方,“入住率低的话,你家的暖气就等于给边上不供暖的房子补充热量,太冷。”

零首付的政策,会对王石甫身边的年轻人产生影响、刺激“去库存”吗?“不会。归根结底是前几年房子盖得太多了。”

在官方层面,沈阳从未公布过库存量。但昨日有媒体援引机构数据称,截至2015年11月底,沈阳市商品住宅市场存量2948.76万平方米,消化周期将长达两年。

可这一数据,被一个在沈阳市房地产业内有影响力的老总级人物否定了——政府酝酿零首付“可以从侧面证明压力有多大”,“这个数儿估低了”。

“沈阳整体经济增速趋缓,而刚毕业的年轻人收入稳定性差,即使房价不跌,对于银行来说也是巨大的风险源头。”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说,零首付的可执行性“不存在”。

上海——

随便一套房都奔千万级

去年7月,已经定居美国的方先生特意抽空回了趟上海,为的是买北京建工在上海开发的一个小区的房子。单价7万多元,一套房1000万元,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半年过去,上海的房价开始猛涨。“随便一套就已经千万级了。”方先生的妹妹方女士说。

“随便”是个什么概念?在上海市静安江宁路的一套37平方米的小一居,已经卖到了600万元。

“我们有套老房子,最近涨了130万元,是不是该抛了?”方女士惴惴不安,被这飞涨的房价搅得不安宁。

3月1日,中国某数据研究院发布百城房价,2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环比上涨0.6%,涨幅较上月扩大0.18%。其中,沪深涨幅超过北京。

“在降首付、降税政策双重利好下,各地相关政策逐步落地实施,一、二线城市的楼市有望呈现供需两旺的趋势。”一位业内人士说。

据他分析,四大一线城市中,深圳的同比涨幅已经达到了50%,而上海的同比涨幅目前只有15%,“补涨”的可能性非常大。

来自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智库中心的数据显示,扣除别墅之后,今年1月1日,上海的普通住宅可售面积还有280万平方米,可售套数为3.05万套,当日成交套数为42套;到了1月20日前后,单日成交套数就已经超过了900套;到了3月1日,可售套数已经降到不足2.6万套,为近年来最低。

北京——

“攒了5年社保还是换不起房”

夫妻俩都有好工作,年收入70万元,家有一子一女,老人身体健康……虽然有着这么多让人艳羡的特质,但站在花市大街上一家中介门店门口,36岁的卢女士依然深深叹了一口气。

中介业务员递上的推广单显示,她看上的那套房源又涨了30万元。

2007年到北京打拼时还没有家底儿,等有了点家底儿,2011年2月16日北京市出台关于贯彻“国八条”的通知,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轨迹。这版限购令要求,自发布之日起,在本市没有住房的非京籍、也不持有工作居住证的购房人,在连续五年交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的前提下,限购一套住房。卢女士就是被限购的人群之一。

“那会儿就是疯狂找人想办居住证,交社保、交税,生怕有一点点闪失。”

5年中,亲戚朋友对她家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第一种,是羡慕他们有“好高的工资”,第二种,是听说他们现在还住着一套狭小的50年产权的商住两用房,连连叹气。

2011年,她看上的这个户型成交价是660万元,如今是1100万元。

“原来听说‘去库存’,还以为是好事儿,开发商一促销房地产市场该降价了;没想到现在房价涨得这么快。”卢女士说,这5年她攒了200多万元,攒齐了纳税和社保,却发现在这一轮上涨之后,她仍旧换不起房。

“北京的房价暂时还停留在口头大涨,成交小涨的阶段。”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说。

面对房价上涨,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不宜恐慌性出手,要充分考虑自身财务压力。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