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子女家庭最容易出现赡养纠纷

2016-03-01 10:02 金陵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俗话说“养儿防老”,但实际情况却不一定如此。昨日,记者从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获悉,日前,姑苏法院对近年来审理的赡养纠纷进行调研,结果显示,80%的赡养纠纷发生在多子女家庭中,而“推诿”与“比较”往往是问题的关键。在拒绝赡养的借口中,“父母偏心”“向最差的看齐”“他(她)有能耐”入围前三名。如今,在二胎政策影响下,多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和孩子相处,避免日后的亲情官司,法官有话要说。

拒绝赡养的借口

TOP1

父母“偏心”

■上榜原因:

多子女的家庭,父母处理家务事时,平衡起来有困难,稍有考虑不周,便会招致子女的不满。

不满长期积压就成为怨念,不赡养偏心的老人也就成了理所当然。

■现实案例:

70多岁的武大妈一纸诉状将长子林某告到法院,要求林某对自己尽赡养义务。

原来,林某认为母亲多年以来,在处理家务事上一直偏向弟弟,弟弟买房父母给了较大支持,自己买房则全靠自己; 当自己和弟弟都有了孩子后,母亲又只照看弟弟家的孩子,对自家孩子不管不问,这让他内心很不满,相当失衡。

于是,他将这股子怨气撒在了赡养母亲的问题上,多年不赡养母亲。

在他看来,既然弟弟得到了母亲的特殊照顾,自己几乎没得到什么好处,那么母亲就应该由弟弟来赡养,自己没有赡养的义务。于是,引发了这场亲情官司。

TOP2

向最差的看齐

■上榜原因:

在多子女的家庭里,子女之间会相互进行比较,生怕自己在赡养老人方面付出的多,得到的少。当老人要求子女履行赡养义务时,子女大多持观望态度,先看看其他人怎么办,倘若有人明确表态不赡养老人,其他人既会抱怨、指责,却也会考虑怎么把父母的赡养责任踢给别人。踢来踢去的最终结果是,所有人都向最差的看齐,父母无人赡养便不足为奇了。

■现实案例:

前不久,于大爷将自己辛苦养育成人的四个子女告上了法庭,要求他们履行赡养义务。于大爷年逾七旬,孤身生活,子女很少来看望,也从没给过赡养费。于大爷挨个找到子女,商量赡养事宜,但所有人都认为父亲应该先去找别人,然后再来找自己。如果其他人同意赡养,他们也才同意。如此,赡养于大爷的问题成了皮球,被众子女踢来踢去。

于大爷很伤心,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可以将四个孩子养大,为何四个孩子却养不了他一个?一怒之下,他将四个子女一起告上了法庭。

TOP3

他(她)有能耐

■上榜原因:

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纠纷或矛盾比较常见,但子女间的矛盾纠纷很容易让父母受到牵连,不赡养父母往往成为子女间相互制衡的条件。

子女相互置气,这让父母的赡养问题变得很艰难。

■现实案例:

刘大爷两口子育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已成家。一开始,三个子女之间来往较多,关系融洽,还一起投资做起了生意。

但是,后来二儿子逐渐掌控了生意,三兄妹之间开始心生嫌隙,关系急速恶化,甚至到了平时不来往,见面就争吵打骂的程度。

本来是子女之间的战争,最后却祸及到父母身上,其余两个子女都拿“他有能耐他养”作为对老二的抗议,老二怕赡养的事落到自己一个人头上,也开始避开父母,最后形成了你不养我也不养的恶性循环,老两口无缘无故就成了子女的“出气筒”。最终,不得不对簿公堂。

法官说法

子女不能因任何原因推脱责任

我国《婚姻法》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这种义务不会因任何原因而减少或者消失,子女不能因任何原因推诿自己的责任。因此,无论父母有多少子女,所有子女对父母都有赡养义务。上述的三个案例中,子女都认为其他子女应尽赡养义务,故意忽视自己的义务,但是,无论你有何种理由,拒绝赡养老人都是推卸法律责任的表现,可能在你看来于情合理,但于法不容。

法官提醒

现如今,我国老龄人口在人口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养老问题应得到重视。但是往往是一些家庭琐事使那些有能力赡养父母的子女相互推诿这一义务。

法官提醒,作为子女,要多体谅父母迈入老年后的身体和心理上的转变,凡事多为父母着想,让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作为父母,在处理日常家务事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加强与子女间的沟通与交流,避免让子女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和抱怨。

此外,值得提醒的是,老年人在自己老无所依、老无所养,又与子女协商无果时,要摈弃顾虑,勇敢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宗晓丽(QF0010)  作者:耿莉 陈菲